邵宗海:解读蔡英文《华尔街日报》专访信息
香港明报新闻网10月7日发表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邵宗海的评论文章,解读蔡英文在2016年10日4日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的政治意义,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在日期上敲定的意义
邵宗海认为,蔡英文这篇接受《华尔街日报》的专访,发表时间上特别排在9月29日以“中国”指称对岸的《给民进党员的信》之后,目的是希望对北京以及外界可能误解的澄清。
在内容上呈现的意义
预示着10月10日蔡英文谈话将不会出现比520就职演说更具积极意义的文字,因为蔡英文已说“520就职演说的内容已展现最大的弹性与善意,也把台湾最大的公约数都考虑进去,希望中国大陆尊重台湾民主机制产生的立场与判断”。即使记者直接问到双十日演说:“这是你和北京改善关系的另一契机,你打算说什么?”蔡英文也没有直接回答,仍然在重复上面这段文字。
邵宗海认为,蔡英文也对台北在中国大陆压力之下的最后底线,可能会是如何响应,说得非常清楚。她说中国大陆应“去了解台湾民主社会里面人民思考的方式,如果过度加压,也不能正确地解读‘台湾政府’代表人民所释放出的善意及弹性的话,我也有点担心双方的关系会愈来愈僵化”。在这里,蔡英文的说法,就是透露:如果双方对此问题一直僵持下去,最后的这结局很可能就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台北有多少灰色空间可游走?
回头过来再来看看整篇专访报道,蔡英文到底有没有释出点善意?“我们不会屈服在压力底下,我们不想也不愿意回到对抗的老路子。”问题是,大陆怎么来看这两段句子:既不屈服,也不想对抗?而台北在这中间又有多少灰色空间还可以游走?更重要的是,从2016年1月蔡英文胜选之后,大陆就一直不停地提醒及要求民进党务必承认“九二共识”作为两岸正常交流的基础,到最后几乎是变成“是非题”。当蔡英文在面临只有一个选择时,上面这些具有“善意”的说法,反而就变成不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