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李鹏:两岸认同无法一蹴而就 要做到将心比心

2016-08-05 09:5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旺报》今日刊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鹏的文章,论述两岸认同问题。李鹏认为,认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无论是大陆同胞,还是台湾同胞,都应该具有同理心,做到将心比心,不能强人所难。在认同问题上,如何引导台湾民众从“心服口不服”或“口服心不服”到“心服口服”,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

  文章摘编如下:

  “认同”是两岸关系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词汇。现代汉语中对“认同”有3个解释,一是认为一致,相同;二是具有亲近感和可归属的愿望;三是赞同。“认同”语义学的定义告诉我们,认同是分层次、分程度的。在两岸关系出现复杂变化的新形势下,讨论增进两岸同胞的认同问题时,切忌将问题简单化。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指涉的是哪个领域、哪个层面上的“认同”。

  在两岸政治关系陷入僵局,两岸之间的一些结构性政治难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两岸应该更多求同存异,从两岸同胞都能一致赞同的方面入手,然后再逐渐建立起其他领域的认同。

  五个深度心理过程

  从目前来看,增进台湾民众对和平发展的认同,对统一前景的认同是当务之急;这一认同的建立,可以为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为“中国”和“中国人”的认同创造机会,而后者更强调的是归属感和亲近感。

  认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在两岸关系中,当大家谈及认同时,往往指的是政治认同,它不仅涉及到政治符号,还与政治情感和政治心理有密切关系。在台湾,由于过去20多年“去中国化”的教育和对大陆“污名化”宣传,台湾民众要彻底改变对大陆的印象,消除对两岸统一的疑虑,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认同需要深入的了解,认同需要同情的理解,认同需要相互的尊重,认同需要理性的思考,认同更需要超越自我的勇气。

  道听途说、一知半解无法产生稳定的认同。两岸虽然开放将近30年,但两岸同胞对彼此的了解远远不够。两岸之间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台湾同胞对中国共产党和大陆的理解还停留在30年前。部分大陆民众对台湾政治的理解也仅限于“选举”、政论节目和“立法院”打架,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无法产生可期待的想象,就更谈不上认同了。

  两岸同胞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在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上自然也会有差异,如果没有同情的理解,没有相互尊重,建立共同的认同也是无从谈起。无论是大陆同胞,还是台湾同胞,都应该具有同理心,做到将心比心,不能强人所难。比如在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上,大陆需要考虑到台湾同胞的合理需求,为台湾同胞在国际社会创造更多的便利;同样,台湾同胞也需要理解大陆在这个问题上的难处,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认同转化需要勇气

  认同涉及到情感和心理问题,在某些时候会呈现出感性的特点,这也是认同很容易被操弄的原因。过去20年,台湾某些政党和政治人物操弄将“台湾人”和“中国人”认同对立起来,并将此与“国家认同”和“台湾独立”联结起来,使得一些台湾民众产生了认同的困惑。如果台湾社会长期陷入民粹的氛围,民众看不清“台独是绝路”历史发展的大势,就会继续陷入“认同危机”,就很难形成对统一前景和“一个中国”的认同。

  过去几十年台湾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让台湾民众先入为主地形成了某种政治认同。也许这种认同是混乱的,迷惑的,也并未成型,但毕竟与大陆所期待的认同有一定的落差。因此,台湾民众认同的变化和转换是一个认清形势,自我超越的过程,需要很大的勇气。因此,在认同问题上,如何引导台湾民众从“心服口不服”或“口服心不服”到“心服口服”,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李鹏,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首席专家)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