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陈玲:我的书里写着舟山与台湾的“缘”

2016-07-31 15:40:00
来源:《舟山日报》
字号

浙江海洋大学港台侨研究所及舟山市港台侨研究所副教授陈玲。

  【人物名片】

  陈玲,浙江定海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

  现为浙江海洋大学港台侨研究所及舟山市港台侨研究所副教授,浙江海洋大学台湾文化协会会长,涉台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青年学者。

  近年来,发表涉台类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8部,其中《赴台老兵访问实录》被收入舟山文史资料,《解密国共舟山群岛争夺战》被列入当代浙江学术文库,研究成果被舟山市博物馆征集,是多部纪录片的重要受访者。

  【人物印象】

  认识陈玲,已有多年,现在她是两个孩子的幸福妈妈。最近,她的第9本书《在台大陆配偶口述史》即将出版。

  第一次以她为采访对象,是在2009年。当时她说要只身赴台访学,让记者大为吃惊。她所研究的课题是以国民党撤退舟山为背景,关注当年赴台的13521位舟山籍人士,其中绝大部分是被强迫从军的青壮年男子,以此唤起后人重温海峡两岸割舍不断的亲情。

  作为台湾海洋大学的访问学者,陈玲在台湾一待就是半年,拜访了很多人,几乎跑遍了整个台湾,她的第一本书《浙江人在台湾》2010年面世。

  而后,她断断续续在两岸间往返,连续出版了《舟山撤退机密档案》《赴台老兵访问实录》《解密国共舟山群岛争夺战》《品味台湾:人文风景篇》等著作,主要以当事人口述历史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台湾与舟山的渊源。

  8年时光匆匆流逝,陈玲仍一直在涉台研究上用心付出。她在序言《我的2010年》里写道:一条海峡,曾经隔断了多少亲情、多少梦想,又曾经承载了多少不堪的记忆与伤痛,而今这种阻隔正在消解,我们应该珍惜。

  研究涉台婚姻是为了更好传承

  记者:过了那么多年,没想到你还在坚持做涉台研究,出版的著作还挺多的。要不,从你最近将要出版的《在台大陆配偶口述史》说起,这本书想告诉我们什么?

  陈玲:自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及1992年《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建构大陆配偶制度以来,两岸通婚已逾33万对。如果说国民党舟山撤退带走百姓使得舟台之间有了剪不断的情缘,那么两岸开放交流之后的诸多舟台婚姻,使得这份情缘有了延续和拓展。

  作为台湾社会的新移民,大陆配偶(主要指女性)对家庭、职场与社会的奉献是一样的,她们是台湾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祥和的重要力量,她们也是两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记者: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也听大人说起过舟山人嫁给“台湾老头”的事情,是不是这些“台湾老头”的大陆配偶?

  陈玲:舟山人口中的“台湾老头”多半都是老兵,但不完全是。两岸婚姻,起初以大量未婚或曾有婚姻但一直单身在台的退伍老兵为主,更多大陆配偶赴台则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岛内一度掀起迎娶大陆配偶的热潮,更多其他身份的在台外省人以及台湾本省人也加入了两岸婚姻队列。另外,大陆配偶也包括男性,据我调查统计,舟山一共有不到200位的男性“陆配”。

  大陆涉台婚姻首例登记应在舟山

  记者:据你所知,到现在为止,舟山已经有多少涉台婚姻登记?

  陈玲:截至今年6月1日,舟山的涉外婚姻(涵盖涉台婚姻)正式登记共计9889对,涉台婚姻高达8329对。当然,还不包括舟山人在外地的涉台婚姻登记。

  我也想借着这次访谈机会,呼吁相关的权威机构纠正延续了近30年的一个错误。据我的调查发现,自1987年台湾开放普通民众赴大陆探亲后,第一对正式登记的涉台婚姻是在舟山,而非众多权威资料所显示的1989年的厦门。

  记者:舟山的第一对涉台婚姻,比1989年还要早?

  陈玲:舟山档案馆的馆藏资料显示,1988年8月15日,就有一对涉台婚姻在舟山登记,这应该是两岸实施开放政策后的第一对两岸婚姻。女方上个世纪40年代出生,离异;男方上个世纪20年代出生,未婚,职业为退伍军人。

  其实,老兵的返乡探亲要早于政策开放。早在1987年之前,就有不到10个的舟山籍台胞途经第三地“偷跑回家”,并滞留在家乡,不愿意再回台湾,其中也有单身的,在舟山娶妻生子。这还要追溯到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告台湾同胞书》饱含善意的呼唤仿若春风吹动了多少老兵想家的心,由此开启了台湾居民辗转从第三地回到大陆探亲的序幕。

  舟山涉台婚姻是大陆的一扇窗口

  记者:舟山撤退对两岸格局有重大影响,这就决定舟山在研究两岸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陈玲:是的,众多舟山籍“台湾老兵”是国共舟山群岛争夺战中不能被遗忘的历史,而后大量舟山籍“陆配”在台湾以及众多二代三代的存在,又是今日台湾与舟山联结的一条纽带。

  记者:当时,舟山人嫁给“台湾老兵”,除了亲情因素,是不是也有一种很浓重的功利色彩?

  陈玲:当时舟台两地经济差异较大,在台湾一个月的收入就相当于舟山一年的收入。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批工人下岗、失业,特别是四五十岁的女工再就业困难,另外舟山渔业经济受到冲击,这两部分女子中的大量的离异和丧偶者不惜以婚姻为代价。概言之,就是利用嫁到台湾的机会,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或希望就此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同时能照顾在大陆的家庭。

  记者:涉台婚姻可能在前期还有一种追求稳定生活的共同愿望,妻子与护工的角色并存,但随着舟山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涉台婚姻的了解,是不是在进入峰值后,出现了拐点,拐点又在哪一年?

  陈玲: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婚介的介入也助推涉台婚姻发展,当天介绍当天登记的比比皆是。2002年和2003年,舟山的涉台婚姻数字达到顶峰。

  记者:那么如今涉台婚姻又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陈玲:20多年来,两岸婚姻群体为推动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作出了贡献,两岸婚姻在折射时代光影的同时,也逐渐回归两情相悦的本来面目。2009年我在台湾做访问学者时,曾经参加了两岸海洋类高校的学生交流活动,见证了通过10天交流成就的两对两岸情侣。

  根据台湾方面的资料,最近几年申请在台居留的大陆配偶,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者约占8成,通过自由恋爱结婚的比例也逐年增加,显示两岸婚姻已朝正常化方向发展。

  记录台湾老兵定居舟山群像

  记者:回过头来再说说那些台湾老兵,现在在舟山定居的还有多少?

  陈玲:回舟山定居的有1350人,全市仅存200余人,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这个数字是我前几年的统计数字,现在不知道还有多少,因为离世的人在增加。

  记者:从你的了解,这些老兵在舟山过得怎么样?

  陈玲:这些返乡的老兵,基本居住在自己的老家,很多老人即使孤寡一人也不愿意去福利院,结婚的群体则不少人都购买了商品房。粗略分,可分为安乐幸福型、参政议政型、生活困难及需要当地政府接济型、往返两地偷着乐型。

  生活困难群体,主要是当年没有向台湾方面办理领款等手续就滞留在此的,或者由于生病等健康状况需要经常求医问药,使得生活拮据。

  记者:大陆方面有没有给这些老兵一定的帮助呢?

  陈玲:从2002年起,大陆政府每年都有下发资助文件,要求各地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解决生活、工作及子女求学等方面的问题。

  在舟山,有惠民医院,这些生活困难的台湾老兵也被纳入享受范围。2007年开始,全市农村都可以办医保,有部分台湾老兵也享受到了这个待遇。应该说,20多年来,当地政府对这些定居的台湾老兵给予了一定的人性化关怀。

  在台湾“田野调查”的勇敢岁月

  记者:你涉台研究已经8年了,回首这8年,你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玲:孤独的坚持和艰难的前行。

  记者:你会经常想起只身去台湾的半年访学么?

  陈玲:非常不愿。如果再来一遍,我决然是没有勇气的。

  天没亮就拖着箱子从基隆出发,夜深人静之时才回到基隆,寻找一个又一个线索。其间状况频发,那种艰难和压力,我曾一度崩溃至绝望。但看到自己终于填补了舟山历史的一页缺憾,所有的艰辛便化作了欣慰。

  记者:去台湾访学前,是什么让你产生这份动力?

  陈玲:当年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是一个冷门无趣又自讨苦吃的课题,但我坚持认为它具有历史和现实的价值。诚如我在序言中所写的,外婆的侄子与外甥是国民党舟山撤退时抓壮丁事件的亲历者,他俩以及亲人们含着泪水的诉说,成就了我20多年前对“台湾老兵”的全部印象。在挫败和困难前,来自幼年时期的记忆,是支撑我向前的全部动力。

  记者:在一个冷门又空白的历史前,你怎么入手?

  陈玲:当年国民党军队属于有序撤退,没有留下任何资料,这段历史的亲历者逐渐离开人世,时间紧迫。2008年我曾对定居舟山的老兵有选择地进行了记录,但他们只是冰山一角,何况我需要采集更多不同身份的历史见证者的讲述。

  其间,我也得到很多的帮助。最大的贵人当推2008年来舟山参加学校50周年校庆的台湾海洋大学黄登福教授,他帮助我向台湾“移民署”申请了访问学者资格。

  全新的方式来解构两岸关系

  记者:八年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你只为执着地做好一件事情——探寻并构建起舟山与台湾曾有过的文化姻缘空间。也有台湾媒体采访你时说,你在台湾以半年多的时间,为舟山岛重新找回60年前那段“被遗忘的时光”。你怎么看?

  陈玲:2008年我在QQ里写下一段话:我将用最原始的方式去完成,内心深处我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无论能够做到怎样的质量,我都不会放弃,它将会成为我生命中的奇迹。回头看,我似乎做到了。

  记者:你指的做到了,是做到什么程度?

  陈玲:记录只是一种保留历史的手段。但在我出版书籍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改变。

  台湾《联合报》发行人王效兰鼓励我说,该书在台湾出版是时代的进步,原海基会副董事长邱进益鼓励我说,该书代表了海洋精神,是舟山的骄傲。

  记者:时代的进步?涉台问题好像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你认为你书中所表述的进步有哪些?

  陈玲:我想表达一种全新的视角,建构充满宽容和理解的对话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一种胜利叫解放,有一种成功叫撤退,无论是舟山解放,还是舟山撤退,只不过是意识形态和视角的不同产生的词汇而已。每年当我们庆祝舟山解放时,百姓的流离、大时代背景下的迁徙历史同样值得被关注。

  舟山撤退,是国民党历史上重要的一页,近15万的国民党部队官兵与百姓在解放军发动进攻舟山本岛战役之前的秘密撤退,影响了今日的海峡两岸局势;66年前,发生在舟山群岛的历史事件,是国共历史上不能被遗忘的一页,也是现今舟山群岛与台湾交流不能被漠视的一页。

  用人文情怀去对待曾经的伤痛,两岸中国人真诚地面对我们真实的历史,也真诚地面对我们的未来,这样的心态与理念很重要。(记者 刘浩)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