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沈金浩:当“小确幸”遇上了大复兴

2016-02-22 10:1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香港中评社2月21日发表评论说,自从2014年3月反两岸服贸协议学运爆发以来,“小确幸”一词频见于台湾甚至是大陆的涉台媒体。“小确幸”据说是一个来自日本的词,它反映的心理特征是不想有压力,不想发展,你们不如我,我已经很好了。台湾舆论认为,反服贸“太阳花运动”之所以形成,部分原因是台湾年轻人害怕引入竞争,他们想拥有自己的“小确幸”。有些人是不想太辛苦,过去那首《爱拼才会赢》中的“七分靠打拼”不是他们的菜。有些人是认为台湾这个天地已经够了,“我们相信,台湾是一个可以让青年实现梦想,开咖啡厅,开个人公司,可以靠自己打拼就能变‘头家’的创业天堂。”(引自庞建国《大潮流与小确幸》,中央日报网路报2014年5月4日)所以他们拒绝服贸协议,甚至拒绝统一,要求台湾独立。

  人的幸福观各不相同,选择幸福观是各人的权利,从这点讲,如果台湾某些人想选择“小确幸”,也正常。问题就在于,如何恰当地看待“小确幸”,获得这种“小确幸”。首先,如果你不是独处孤岛的鲁滨逊,那么你没有办法逃离社会。人类进入私有化以来,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互相的挤压,想“小确幸”的人,如果能把台湾这个岛搬到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去,或许还可以象新西兰那样有些整体性的确幸或者汤加那样的确幸感(曾有调查说汤加人的幸福指数很高)。偏偏台湾本身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位置又在福建的对岸,又是至今与大陆在政治上拗着拧着的,于是你注定静不下来,美国的腿,你不是抱得紧紧的吗?美国可不想中国做老大,影响到它的霸权,你这么亲美,这个岛能安静吗?

  其次,在殖民时代,多少曾经安静的世外桃源被坚船利炮攻入,而如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坚船利炮为后盾的竞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是一个疾风练劲草的时代。你如果想不理会外界的激烈竞争,在岛内过“小确幸”生活,就会如同植物种在温室里一样,不需要多久,就缺乏对风雨的适应能力了,蟪蛄不知春秋,秋风来了,它只能在凄切的鸣声中离世。陈叔宝何尝不享受着它的“小确幸”,可是再有情趣,也只能迷住自己,迷不住隋文帝和韩擒虎。

  而更主要的,人除了不能脱离社会外,也不能割断历史。台湾既是中国的一部分,战略位置又是那么重要,所以它必然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孱弱时,台湾被列强轮番劫据,现在中国正在崛起,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怎么能让是中国一部分的台湾丢弃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呢?

  今天中华民族的大复兴,既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她曾经那样豪迈,那么辉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形势发展赋予中华民族的必然要求,不进则退,落后就要挨打;更是中华民族亿万民众的心理期盼,一百多年来,她受尽屈辱,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这个民族生存发展,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现在好不容易拼到这个地步,就如习近平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说所说的:“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首先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个心理关口,民族复兴的步伐能让它停滞吗?

  而要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的统一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标志性的,两岸不统一,非但全世界绝大多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大陆人民不能说服自己,而且如不统一,国家安全保障有大患,与他国的较量有软肋,民族的意气不能充分地焕发,两岸间还会有内耗。

  所以,追求自己的小确幸虽然原本也没有问题,但如果要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撞,恐怕就没有出路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台湾年轻人如果明白这一点,就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三观”了。近日台湾国民党籍民意代表蔡正元在其脸书上发布两组图,对比大陆人、台湾人在干什么。在“台湾人在干什么?”的图中,有着蔡英文“不会写中文”、“绿色网军键盘战士”、太阳花学运“喝酒”、学运领袖林飞帆“满口脏话”以及陈为廷、鸡排妹“色情”,还有大陆“民运人士”王丹与“台独机关枪”李柏璋合照“同性恋”等图。而在“大陆人在干什么?”的图片里,则有着“太空站对接”、“隐形战机”、“航空母舰”、“核电厂输出”、“高铁输出”“全球最快的超级电脑”等国家建设发展图示。虽然挑的例子有些两极化,但也并非毫无道理。一方面是气势如虹的坚定不移的复兴追求,一方面是“朝菌不知晦朔”、找不到主旋律的烦躁幽怨与不同党派团体的斗争,谁的正面效益更多一些,不难判断。所以,台湾的年轻人,你可以坚持你的价值观,但应该把追求“小确幸”与民族大复兴结合起来思考,若能如此,则这种“幸”,就会有更好的整体效果,对个人而言,也会有更宽广的前途。(本文作者沈金浩,系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