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静涛: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始末
波茨坦会议召开
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军国主义负隅顽抗。6月22日,美军经过血战,终于攻克冲绳岛。美军联合参谋总部估计,至少还要付出伤亡50万到100万人的代价,才能击败日本。
为了解决战后欧洲问题和对德国处理问题,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苏三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会晤。经过争论与协商,在一些主要问题上达成了协议。
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第二天,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坐飞机到波茨坦,告知杜鲁门试验的详情。丘吉尔从一开始就知道原子弹计划,因为英国科学家参与了这项工作。
7月24日,杜鲁门偶然对斯大林提到,“我们拥有一种破坏力特别巨大的新武器”。斯大林说,“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希望美国“好好地运用它来对付日本”。杜鲁门认为,凭借原子弹的恐怖威力足以迫使日本投降,不再催促苏联立即出兵。
《波茨坦公告》发表
美国单独成立一个秘密小组,起草了一份“美、英、苏、中四国领导人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公告”。杜鲁门带着这份公告的草稿,来到会场,丘吉尔过目后同意发表。杜鲁门征询斯大林的意见。斯大林没有答应,因苏联还没有跟日本断交。
7月25号下午,丘吉尔必须赶回伦敦参加大选。杜鲁门想在丘吉尔离开波茨坦之前,发表公告。7月24号,他密电蒋介石,准备发表一份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公告,由美国、英国、中国共同发表。
25日,在重庆的蒋介石接到了杜鲁门的密电,并要求他尽快回复。蒋介石看过之后,非常气愤。蒋介石强烈要求杜鲁门必须将这份公告的全文发给他过目,如果没有侵犯中国利益的条款,他才同意将中国国名署在这份文件上。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解释,时间已经非常紧急,如果中国不参与发表,可能丧失了一个历史性的机会。蒋介石说,宁愿丧失这个机会,也要坚持原则。杜鲁门没有办法,最后下令,将公告全文发给蒋介石。26日晨,蒋介石接到电文,翻译出来以后,他一看,是美国和英国领衔。他提出,中国名字必须要排在第二位,否则不参与发表。
1945年7月25日,蒋介石在日记在写道:“晚子文来电话,以美总统来电主张美英中三国对倭警告促其无条件投降,电文甚长而欲余在电话中承认立复,杜鲁门且形同强制,余告以必须将全文呈阅明日再定,不允其请。复以赫尔利之意要求立决,否则恐英美两国自行发表,于我不利,余谓宁由其英美自行发表,而余非先将全文审阅不能作复也。”
26日,杜鲁门因为会议暂停,从柏林乘飞机,到法兰克福去视察美国军队。晚上七点多,他返回柏林的巴贝尔斯堡公寓,收到了蒋介石同意发表公告的电报。
柏林时间7月26日晚9时20分,杜鲁门向全世界发布《美、中、英三国领导人公告》,因为在波茨坦会议期间发表,所以简称《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公告》第一条宣布,“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 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
这份公告实际上是杜鲁门一手操办,具体内容没有与中国领导人、英国领导人会商。因蒋介石在重庆,丘吉尔已非英国首相,所以这份公告仅列出“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而没有杜鲁门、蒋介石、丘吉尔的亲名签名,没有共同签署,而是共同发表。
《波茨坦公告》第八条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公告坚持《开罗宣言》的原则,维护了中国人民的权益。
《波茨坦公告》第十三条宣布,“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有意实行,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美国没有告知日本已经拥有原子弹,日本政府视《波茨坦公告》为恐吓,不知“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的真实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