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衡:两岸关系再次走到新的历史节点
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和“习朱会”于近日先后登场。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5日在华广网刊文分析指出,“九二共识”既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也是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但也应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面临挑战。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期待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坚定信心、增进互信,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也期望此次“习朱会”是这一愿景好的开始。
全文内容如下:
两岸关系再次走到新的历史节点——2015“习朱会”观察
面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复杂局面,“习朱会”及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近日先后登场。国共两党领袖时隔6年的再次会面和一再推迟的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透露出的最重要信息,是“九二共识”既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也是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
李登辉执政后期以来,岛内“独派”势力膨胀,先后推出“两国论”、修改教科书推动“去中国化”、推动“公投制宪”、推动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等一系列涉及“法理台独”、“意识形态台独”的政策,迫使大陆紧急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宣誓不计一切代价遏止“台独”的决心。在这一背景下,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毅然展开“和平之旅”,明确表示国民党反对“台独”,反对“台湾正名”、“制宪”、“去中国化”、“一边一国”、“台独”时间表等“台独”主张和活动,主张在“九二共识”架构下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建立一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环境,进而推动包括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在内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实现。
时至今日,尽管两岸和平协议仍未能签署,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内其余四点愿景基本落实。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两岸关系这十年至少还取得了三大成绩:其一是国共两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了两岸和平发展主流民意的形成;其二是2008年以来两岸得以在和平发展这一主流民意的基础上建立了制度化的沟通渠道,恢复了两会商谈、建立了两岸官方相关部门常态化沟通互联机制、签署了21项协议、实现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减少了两岸在涉外领域的内耗;其三是国共两党从接触到互信,建立了值得两岸人民期许的联系,对推动两岸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过,也应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面临挑战。最大挑战来自三方面:首先,台湾建立在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严重分歧之上的政治制度和政党政治结构,使台湾的任何政党都不可能真正赢得社会广泛一致的认同,任何政党执政都会面临反对党一方的顽强阻遏,在两岸关系议题上尤甚,造成两岸关系发展的延宕;其次,岛内对国家、族群认同的严重分歧导致台湾朝野部分精英对两岸持续融合心存疑虑,认为持续密切的两岸关系将使台湾受制于大陆,回旋余地日益狭小,影响台湾的“安全”;第三,由于岛内制度设计和舆论影响,部分岛内民众认为他们并没有感受到2008年以来形成的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局面及两岸相关协议的签署对他们生活及就业的正面影响,反而认为相关协议只对岛内权贵有利,担心两岸交流的持续深化将会使他们在生活、就业等方面成本更高。与此相应,当前岛内民粹思潮逐步泛滥,第三次政党轮替的可能增大,民进党有可能上台执政,而作为民进党的党魁也是惟一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蔡英文对两岸关系刻意保持模糊,只表示“维持现状”,而拒不承认“九二共识”。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上述挑战将给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一个展现新一代政治家风范、带领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开创新局的极好机会。笔者认为,就两岸而言,首先就是要摆脱“不统、不独、不武”、“亲美友日和中”等消极的思路,摆脱应对岛内一些政治势力操弄和意外事件干扰的被动局面,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以更高的眼界、更大的格局聚焦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两岸人民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的崇高目标,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这样,才能使2300万台湾人民和13亿大陆人民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台湾人民才能够持续分享到大陆改革开放和和平崛起的红利。
当前,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可能会产生阶段性麻烦,甚至陷入僵局。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人物都无法逆转的历史大趋势,期待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坚定信心、增进互信,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也期望此次“习朱会”是这一愿景好的开始。(曹小衡 作者系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