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焱:民进党放行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政治盘算
近日,民进党决定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订定协议处理及监督条例”等七个版本草案复议案“解冻”,并交付台立法机构委员会审查。这一举动引起外界关注。华广网29日刊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助理纪焱的评论文章分析民进党此举背后的意涵。作者认为,民进党放行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旨在缓解其在两岸政策方面的压力,意在粉饰自身“改革者”的形象,并试图为2016可能的政党轮替作铺垫。
全文内容如下:
近日,民进党决定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订定协议处理及监督条例”(简称“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等七个版本草案复议案“解冻”,并交付台立法机构委员会审查。这意味着,自“太阳花学运”以来被延宕长达一年之久的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终于迎来了一线生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民进党在两岸议题上转向理性。民进党放行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更大程度上充斥着政治考量。
首先,民进党放行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旨在缓解其在两岸政策方面的压力。面对即将展开的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备受关注。尽管“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关系的基础性作用不言而喻,但囿于自身刻板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民进党始终不愿意正面以对。在此背景下,蔡英文选择从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入手,宣誓“坚定推动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完成‘立法’”,一方面,试图从技术层面向大陆展示其在两岸关系上的进取心,向台湾民众和国际社会展示其处理两岸议题的能力,从而跨越迈向执政的“最后一里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是企图蒙混过关,对“九二共识”采取继续回避的消极立场。
其次,民进党放行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意在粉饰自身“改革者”的形象。2008年以来,两岸协议所引导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岛内最大“红利”。然而,在野的民进党始终“唱衰”,两岸协商被污名化为“密室协商”,两岸协议被恶意揣度为“卖台协议”。为此,蔡英文宣称民进党将承担改革责任,将两岸互动引导到“民主轨道”上。然而,蔡英文及其治下的民进党真有这种魄力吗?遥想五年前,同样作为民进党籍候选人的蔡英文,从一开始指责ECFA是“糖衣毒药”,到后来提出依据WTO规定“全盘审视”,直到最后承诺“概括承受”。这种“政治变色龙”般的形象又何以在当下取信于社会大众?
最后,民进党放行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试图为2016可能的政党轮替作铺垫。台湾的未来系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然而,政党恶斗却使得关乎民生福祉的两岸关系沦为各党争取选票的工具。为此,民进党再三以“反黑箱”为幌子,试图分享两岸政策话语权,甚至不惜鼓噪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延宕两岸服贸协议生效和ECFA后续协商进程。然而,展望后2016时代,维系两会机制,推进两岸制度化协商,仍然是破解岛内民生经济发展瓶颈的不二法门。对此,民进党了然于心。为防止2016年以后可能沦为在野的国民党依葫芦画瓢,重演民进党以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杯葛两岸协商的伎俩,民进党不得不提前放手,为2016以后自身的大陆政策作铺垫。
总之,民进党在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审查程序上的妥协,并不意味着其在实质内容上的让步。从目前来看,民进党在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方面的放手,更多是一种因应选举的权宜之计。令人莫名的是,对于“九二共识”这一关乎两岸政治互信的大是大非问题,蔡英文故意回避,却奢谈在重返执政后“继续推进两岸协商”。如果不是“空头支票”,这种盲目“自信”又从何而来?(纪焱,作者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