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两岸“和平协议”是否能签署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台湾网4月29日讯 25日,中共中央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举办、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协办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发布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举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科院教授兼院长邵宗海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论文《两岸“和平协议”是否能签署的回顾与前瞻》,摘编如下:
壹、前言
2005年的“连胡会”,是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首度在北京会面,双方曾在会后以新闻公报方式,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其中内涵包括“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协商参与国际活动问题”,以及“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等五大愿景。
不过在“连胡会”十年后的今天,上述的五大愿景,有四个愿景已经陆续兑现,只剩下“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这项愿景尚未实现。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2015年4月15日指出,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一些政治问题终究难以回避,“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逐步为破解这些政治难题来创造条件、寻求办法”。
众之所知,台海和平环境的建立,是两岸当局与人民自1949年内战之后一直的期待。北京在1955年就由周恩来宣布,中共对台政策将从“武装解放”调整到“和平解放”。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尚宣称自即日起正式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希望“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两岸之间)军事对峙状态”。 台北虽然在早期没有明言欲建立两岸之间的和平架构,但是六零年代“国府”开始创导“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大陆政策,多少己经开始修正军事反攻大陆的想法。等到八零年代再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说法,更为明显的勾划出两岸之间和平整合的前景。而1991年的“国统纲领”,更是具体的提出“两岸应摒除敌对状态,并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
两岸对和平远景的期待可以理解,但从理想走向实际却需要一段漫长而且曲折的过程。两岸之间因为长期的对立与隔阂,本就存在脆弱的互信基础,要立即迈向最敏感的终止敌对状态协议,当有其极端困难之处。本文即就1993年“辜汪会谈”前后开始兴起“和平协议”的缘由提起,逐步分析到现今的局面,来解析出两岸对此一问题的立埸与要求并整理出双方对此事件的不同解读,以及彼此尚存在无法跨出门坎的症结所在。此外,本文亦希望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过程里,能提出较为实际但又不缺弹性的方案,交由两岸双方当局参考,期能突破此一困局,早日催生和平协议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