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李义虎:“共同愿景”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基石

2015-04-29 09:2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4月25日,中共中央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举办、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协办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发布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举行。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论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奠基石和压舱石》。全文摘编如下:  

  10年以前,两岸关系发展中发生的一件令世人瞩目的大事,促使了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转折。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领国民党高级代表团访问大陆,被称为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破冰之旅”。当年的4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先生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60年来两党领导人的首次会谈,会谈取得成功,双方正式发表“胡连会”的会谈公报。

  会谈公报指出,“这是国共两党一次重要的交流与对话。在两党‘正视现实,开创未来’的共同体认下,四月二十九日,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这是六十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公报还指出,“基于两党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承诺和对人民利益的关切,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可以说,会谈公报的最大亮点和最大成果,是“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公开发表。特别需要强调,“共同愿景”以国共两党领导人会谈公报形式发表,表明了其庄严性、权威性和重要性,是迄今为止两岸关系中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最基本的内容是“3个共同体认”和“5项共同促进”。“3个共同体认”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5项共同促进”即“两党基于上述体认,共同促进以下工作”,包括: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

  从当时来看,连战大陆行和“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开启了海峡两岸两个最大的政党之间党与党对话的先河,建立了两党高层对话机制,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党际交流揭开序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还等同于为两岸对话沟通搭建了一个稳定而有效的管道和平台。由于李扁主政时推行“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本来承担两岸事务性协商的海协会和海基会被迫中断,两岸之间缺乏信息传递和政策沟通的必要渠道,这对本已显得脆弱的两岸关系发展和台海局势的稳定十分不利。两党领导人的会谈和“共同愿景”的发表,改变了这一不正常的状况,调动和积聚了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它对缓解当时的两岸紧张气氛、改善台海局势,特别是对推动两岸关系从陈水扁主政时“法理台独”引发的台海危机中缓解出来,起到了难能可贵的转圜作用。换言之,在当时充满负能量的时候它提供了最可贵的正能量。

  进一步地说,“共同愿景”的发表,开启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新篇,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出路,更促使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新轨道,呈现出和平发展的新局面。连战大陆行和“共同愿景”的发表,说明即使在当时陈水扁当局大力推动“法理台独”和岛内分裂势力嚣张之时,缓和台海局势、发展两岸关系仍然是岛内主流民意,更说明大陆方面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本立场及“以人为本”的对台亲民政策仍然主导着两岸关系大局和台海局势。10年来的历史证明,“共同愿景”所做的历史性选择是正确的,经受住了历史考验,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捶打,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仍然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块奠基石和压舱石。

  我们看到,近年来,随着“共同愿景”提出的“3个共同体认”的巩固和强化,“5项共同促进”的逐步落实,两岸关系发生了跃进式的重大变化,李扁执政时浮现在海峡上空的阴霾已经驱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和平发展的崭新局面。值得肯定的是,2008年5月,国民党和马英九上台执政,由于台湾当局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有了政治互信的基础,也有了推动两岸关系在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等领域获得发展的条件。在2009年10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18次代表大会,通过国民党新的政策纲领,“胡连会”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再度列入。新政纲的第五部分题为“创造双赢,开展互利互惠的两岸关系”,第一项内容将是“持续推动两岸交流,落实‘连胡五项愿景’,促进台海永久和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连战卸任党主席后国民党的新领导层和台湾当局对“共同愿景”的重申和继承,后来在新的条件下它的精神和主旨得以转化为执政者的现实政策。正是由于“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继承和落实,才使得两岸关系有了今天的局面和成就。1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看两岸关系的面貌,已经能够感受到历史时空的转换,现实中的诸多成果:两岸已经签订了21项协议,落实了20项。其中2008年底签署的三项协议,使两岸全面直接“三通”得以实现;2010年签署的ECFA协议,使两岸经贸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和制度化;近一、二年,双方经贸额已经达到近2000亿美元,这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中也是位居前列(与中国大陆经贸额超过2000亿美元的主要经济体仅有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盟),表明两岸实际上已在经贸领域出现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与此同时,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活跃状态,交流项目、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交流领域、合作领域越来越广(如天坛庙会搬到了台中、台南等地,万人空巷)。直航实现后,两岸人员往来频繁热络,实现了24小时一日生活圈,大大方便了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而这些在李扁执政时期频频造成两岸紧张和危机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抚今追昔,我们不能不感到,在两岸关系发展道路上,当年国共两党共同发表的“共同愿景”,国共两党共同迈出那一步,是历史性的一步,是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的一个正确的选择。

  今天,我们在南京隆重纪念“共同愿景”发表10周年,还可以让我们重温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线索并思索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这就是:只要两岸双方坚持和贯穿了“三个共同体认”,根据“三个共同体认”的要求去努力,我们就能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就能取得重要的成就。就能满足两岸同胞的根本福祉。

  第一,“九二共识”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双方良性互动的前提,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必要条件。“九二共识”是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成果,也是国共两党在2005年“共同愿景”中的基本共识和承诺。多年来的事实表明,尽管岛内仍然存在一些对“九二共识”不理解、甚至反对的意见,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是“九二共识”就像定海神针,就是“两岸关系之锚”,有了它两岸关系就稳定、就发展、就有成果。背离它就动荡、就退步、就会丧失成果。真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是有了这个基础、这个基础牢固了,两岸关系的大厦就稳如泰山。(最近,柯文哲大夫像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绕了那么大一个圈,终于走到“九二共识”旁边,来到“一个中国”身旁。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利己利人的精神。)

  第二,发展两岸关系,要抓住和平发展主题。相对于和平统一的最终目标,和平发展虽然只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性主题,但它肯定是目前两岸最大的民意,是红蓝绿间的最大公约数。不管政见如何,也不管对两岸的政策为何,谁也不会放弃这个主题、质疑这个主题、反对这个主题;如果那样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走向两岸民众公敌一边。当然,和平发展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是一种向前发展的动态,是一种众人努力去做的事业。就此而言,我们大家都要做两岸关系促进派,而不要做促退派。

  第三,两岸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路径,要大力推进两岸交流与合作。多年来,尽管两岸之间也有些磕磕碰碰,但相互交流、加强合作,是潮流所致,人心所向。特别重要的是,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成果十分丰硕,两岸同胞更多地享受到和平发展的红利。当然,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也不应仅仅限于“物”的层面,还应更多地在“人”的层面、“心”的层面拓展;也就是说,两岸关系要从“物化世界”走向“人化世界”,两岸同胞要达成“心灵的契合”。

  2005年到今年,整整10年。对于两岸关系而言,今年将有好几个值得纪念和回顾的日子。除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发表10周年外,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和颁布的《反分裂国家法》,今年也正好是10周年。连战大陆行、宋楚瑜先生大陆行、郁慕明先生的大陆行,都已到10周年。加上,今年是大陆全面深化改革后的关键之年第一年,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年,这些将为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新常态创造更好的条件。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再次会见连战荣誉主席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强调,希望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纪念“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筑牢“两岸关系之锚”,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更新的阶段。

[责任编辑: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