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学者:两岸交流如何能让台湾青年“有感”

2015-04-15 07:21: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国台湾网4月13日海南三亚讯(记者 李杰) 全国台湾研究会13日举办第七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罗海芸在会上说,青年之间的交流,近年来被视为是两岸交流的重点主题之一,两岸青年交流工作目前需要有一些积极转变,以往以旅游参访为主的交流团面临转型的压力,为了能让更多的台湾青年对两岸交流“有感”,她提出了几项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建议。

  罗海芸认为,在对台青年交流工作方面,目前积极进行转变的重点在于在深化交流,以往以旅游参访为主的交流团面临转型的压力,会逐渐加大以专业对口和主题型式的交流。她认为未来大陆在推展两岸青年交流工作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罗海琼说,从效果来看,以往以交流活动为主的模式,虽然内容、主题和元素十分丰富,然而形式上却少有创新,未来应思考如何在不失去意义和本质的前提下,结合大陆自身的资源发挥优势,细致设计有深度有品味的主题,拓展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要避免为了呈现活动成果而拘泥形式的表现方式。

  其次,对象和资源的合理分配。罗海芸说,早期两岸交流工作,大多借由台湾本地具有政治影响力或知名度的个人或团体来负责,因此渠道的同构型高,造成参与对象同构型也强。近年来投入交流的团体渐多,两岸青年交流的渠道也多元化,然而台湾方面主要负责方仍然大多为既有的团体,较少有新面孔。因此她建议应采纳更多元的管道,让更多不同背景的青年有机会参与交流,而且要避免让两岸交流成为政党或政党相关背景团体的独家代理事业,让参与者和资源的分配都更为普及和合理。

  从台湾目前的社会型态来观察青年动态,“政党”和“政治人物”已在青年世代的心中形成了某些既有的刻板印象,很难发挥在两岸交流工作方面的说服力,尤其是青年交流工作的第一线工作者,更该采纳那些被两岸都所接受认可,且无政党或财团背景的中立机构来执行,未来在资源的分配上也可更大胆集中在这些无党派体系的青年团体。

  最后,利用本地力量深耕经营。罗海芸说,现阶段的两岸交流,成效显而易见的大型活动,往往较易取得资源上的支持,但是活动成果不应只看重当下效果的呈现,这种思维造成了“重量不重质”的结果。因此,她认为由于过去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缺乏深耕经营的思维,更看重活动成果而忽略真正的活动成效在于参与者的深度感受,造成交流活动无法对台湾青年的平常生活和思维习惯产生延续性和影响力。

  罗海芸建议往后的青年交流工作,应设计更多具有深度和“小而美”的模式来进行,而且活动地点也不仅限于在大陆举办,未来更可利用在台湾本地的青年团体力量,持续性的发展经营青年组织,持续的深入经营在地力量,利用精致深度的活动形式逐渐积累理念相近的台湾青年,进而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罗海芸认为,未来对台青年工作可以采取更加开放的方式,通过台湾本地团体去执行第一线的工作,同时让这些团体在某种程度上能参与到大陆对台青年工作的政策制定,提高整体工作被接受的程度而让台湾青年有感。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