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尹启铭:全球变革求生 台湾内耗打混

2015-01-29 09:45: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2002年章家敦曾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但是大陆借着持续改革、开放,创造制度红利,结合其劳动力优势,从1980到2007年近30年时间,享受平均10%以上的经济成长。即使2008年遇到全球经济海啸,运用扩大内需措施,2008~2011年大陆仍能维持近10%的成长。到了最近3年,成长率才降至8%以下。

  台湾《中国时报》1月28日发表台湾前“经建会主委”尹启铭的文章说,去年5月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以“新常态”描述大陆经济,续于11月APEC会上阐述新常态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成长动力要从要素、投资迈向创新驱动。换言之,大陆经济发展已经遭遇结构性障碍,例如生产成本走高、产能过剩、外需长期低迷,既有发展模式无法因应,必须脱胎换骨,创造新的成长动力。

  国际货币基金(IMF)今年1月继续下调今年和明年经济成长率的预测值0.3个百分点,其总裁拉加德去年10月就以“新平庸(new mediocre)”描述全球经济正卡在成长疲软的泥淖,各国可以继续打混过日子,或者是采取更大胆的政策,找到新的成长动能而有更好的出路;他所指称的政策有三:财政政策、基础建设的公共投资,以及劳动与产品市场结构改革。前二者或许短期可有效果,但亦有其后遗症,例如政府负债增加等,因此核心仍在改革。

  韩国方面,平均经济成长率从2000~2007年的5.4%跌至2008~2013年的3.2%,因此朴槿惠总统去年就任满周年就宣布要把经济改革作为施政重心,致力推动“经济革新3年计划”、“提升劳动市场活络方案”等。至于日本安倍首相提出的“三支箭”政策:货币、财政和结构改造,前二者大多是在为结构改造打基础,重点在第三支箭的税制改革、法规松绑、劳动法规调整等。

  由上可见,结构改革已是全球经济脱离泥淖最主要的处方,当前全球面对的不是周期性现象,而是结构性问题,必须改变经济成长模式,才能创造成长的新引擎。

  反观台湾,1950年代至1980年代,平均8%以上的经济成长维持40年之久,至1990年代开始下滑,1992~1999年降至6.5%,2000~2007年4.9%,2008~2013年续降至3.0%,显示了台湾经济成长同样是碰到结构性挑战。

  台湾最主要的问题是发展的模式长久不变。从需求面看,带动经济成长的三个来源:消费、投资和外贸,自2000年迄今,主要靠出口在带动经济成长。而今碰上新平庸、新常态的新趋势,势必削弱出口带动成长的力量。另从产业面看,台湾仍在靠制造业支撑成长。2008~2013年服务业在GDP的占比达69%,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仅55%;制造业在GDP占比仅25%,对成长的贡献率却达44%。在外需及出口不振的趋势下,制造业带动成长的力量亦将下滑。

  另一主要问题是投资不振、产业外移后没有新兴主力产业替补。自2000年后,台湾投资率持续下滑、公司关门家数大幅攀升、新设公司家数及平均投资规模严重缩水。2000~2007年新设公司减少18%、平均资本额萎缩24%;2008~2013年新设家数续减10%、资本额又掉了23%,在在显示台湾相对在吃老本,靠旧有的投资在维持生计,成长动能虚脱。

  其他问题尚包括劳动供需结构失衡、就业年龄结构老化、政府潜藏负债攀升、社福支出扩增、薪资成长迟滞、所得差距拉大等一箩筐的潜在风险和社会问题待改善。

  面对内、外情势的转变,政府当前的政策核心应是加速进行经济改革,让发展模式从出口导向转为出口和内需并重,产业重心从制造业转为服务业并重,生产模式从劳动、资本投入增长转向创新能力和能量提升。要达此目的,有太多的改革工程亟需推进,例如租税制度改革、投资环境改善、自由化和国际化水准提升、新兴产业孕育、劳动法规调适、财政危机防范等。

  困顿之时正是变革时机,等大环境好转可率先乘势而上。马当局任期虽仅剩1年多,行政措施还有相当宽广空间可供挥洒而收立竿见影之效,关键就看马当局是否有此魄力。明天会是如何,无人可精准预知,但行政部门若未能有积极作为、“立法院”续搞恶斗、政党仍玩弄政客政治、人民还是纵容,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台湾的经济没有未来。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