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王鸿志:对移动新媒体趋利避害才能造福两岸同胞

2014-10-21 10:1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移动新媒体是当前新媒体发展的重要领域,它是基于手机及平板电脑等为平台,以短信、微信、微博类为表现形式的媒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宽带网络的发展,加上即时通讯软件的兴起,让移动新媒体成为众多用户的宠儿。目前广泛使用的移动新媒体包括在基于个人电脑上就已广泛使用的Facebook(台湾称为脸书)、Twitter、微博等,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普及后结合即时通讯软件而出现的WhatsAPP、Line、Kakao Talk、Pinger以及在大陆大名鼎鼎的Wechat(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广泛使用,有力带动了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在台湾地区,据今年7月的消费者行为调查,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由半年前的51.4%增加至58.7%,持有人达1225万人。台湾智能手机的使用者中,90%的都会上社交网站,依赖率亚洲第一。Facebook使用率最高,达到88%,即时通讯软件中Line的使用频率较高,为74%。目前大陆使用的WeChat(微信)、欧美流行的WhatsAPP在台湾也有一定的使用量,但都不及Facebook及Line。

  一、了解移动新媒体时代的台湾民意新动向

  台湾民意是指在当前台湾社会里大多数人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公共事务以及各种现象的意见和态度。在移动新媒体时代,台湾社会民意在政治及社会领域呈现3种结构,一是对现状不满意者。这部分民意往往较为偏激,其行为易出现破坏社会秩序的举动。二是公共政策的反对者。新媒体时代公民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更加多元、畅通,这部分民意属社会常态。三是“台独”人士。“台独”人士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动员,实现政治目标,这也是台湾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台湾民意在移动新媒体时代出现以下一些新动向:

  首先,岛内民粹主义出现进一步抬头迹象。民粹本意是指平民的治理,用以描述与精英主义相对应的一种民主状态。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表现为极端的平民化倾向,将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民粹主义在现实中更多表现出非理性、轻程序、暴民政治的倾向。台湾的反对党——民进党早年正是靠着诉诸民粹,给国民党贴上腐朽的精英阶层标签,以此挑动族群冲突,攫取政治利益,从而实现了政权轮替。2008年民进党下台后,更加重视民粹操作,寄望于以“民主式的阶级斗争方式”重夺政权。在民进党操作下,民粹主义在台湾社会愈演愈烈。移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发布门槛低,公众就是信息发布与接收的主体,因此实现了“以平民为中心”。这进一步便利了民进党特别是“台独”人士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动员,并以平民、弱者、被压迫者的代言人自居,进而博取同情,煽动民粹情绪实现政治利益。今年台湾发生的“太阳花学运”就是以新媒体为工具,借煽动民粹主义实现政治目的的典型事件。参与其中的所谓民意领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精英或英雄豪杰,明显特征就是敢打敢冲,言辞激烈。其占领“立法院”、公然破坏法治程序的行为,造反有理的心态,以及自诩为民众代言人,都表现出较强的民粹主义情绪。

  其次,社会民意中的非理性与偏激情绪更易爆发。无论是对现状不满者,还是公共政策反对者,亦或别有用心的“台独”人士,网络的虚拟性与使用者身份的隐蔽性都为其发言提供了似乎不受限制的空间。加之许多使用者又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这使得移动新媒体中充斥着各种发泄不满乃至极端言论,且越是激进的声音往往更易于获得关注而形成燎原之势,因此移动新媒体时代中民意的极端非理性特征更为突出。此外,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方式,短时间内就能实现信息的爆炸式传播,这种强大的传播效果,使得传统媒体也往往被迫跟进,甚至为了追求时效性与收视率而轻率转载网络上的刺激性言论,这又进一步助长了社会中激进与非理性言论的传播。

  再次,新媒体时代的民意具有很强的两面性。由于移动新媒体中信息传播与接受者的虚拟性以及更为自由的表达空间,加之受众追求新鲜刺激的本能,使得呈现在新媒体上的民意表面上较为激进,所谓“愤青”在网络空间比比皆是。但是,如果回归现实生活中,这些个体的想法与行动其实并非如此偏激。如果根据目前岛内某些网络媒体的民调,国民党几乎处于崩盘边缘,但这事实上并不代表国民党的真正实力,也不可能撼动蓝绿板块。

  二、关注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舆论环境

  移动新媒体发展成为岛内民意形成与传播的重要渠道,使得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舆论形势更趋复杂。移动新媒体的突飞猛进发展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特点,让主流媒体控制舆论走向的局面被逐步打破,影响岛内舆论风向的因素更为复杂多变,两岸关系发展在岛内所面临的舆论环境也呈现更不可控、形势更加严峻的局面。以两岸服贸协议为例,尽管该协议对于增强台湾竞争力、加速产业升级、增加民众收入都有积极作用,执政当局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但民进党基于政党利益全面抵制该协议,借助新媒体工具,将曲解服贸协议的所谓“懒人包”等大加放松,并“制造一系列耸人听闻的谣言,如几百万大陆劳工进入台湾、台湾人将没工作等”,在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中煽动起一股较为强烈的惧中、反中情绪,成为引爆“太阳花学运”的思想根源。因此,未来岛内民意对两岸关系的看法,除了受到传统因素影响外,还将受到流行于新媒体中的各种言论的影响和制约,对此应引起足够关注。

  移动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本身并不具有政治倾向性,但在岛内不同政治势力及意识形态对立的情况下,各方都在用其进行宣传动员。因此,移动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两岸关系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善加引导,趋利避害,才能造福两岸中华儿女。(作者王鸿志,系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为中国台湾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与作者。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