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安林:台湾“九合一”选举呈现四大特点
华广网8月31日刊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台港澳研究所执行所长严安林的文章,分析目前台湾“九合一”选举呈现的四大特点:选情不热,且冷热对比明显;国民党总体选举环境不佳,但民进党政党支持度不高;国民党内部选举矛盾频发,而民进党内部纷争也难弭平;众多政党跃跃欲试参选,但难脱国、民两党垄断局面。
全文内容如下:
2014年11月29日,台湾将进行选举史上第一次地方公职全额改选,即“九合一”选举,选举产生台北市等六市市长与市议员、16县市长与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与乡镇市民代表、村里长以及“院辖市”的少数民族选区行政首长与民意代表,将产生11130名公职人员,堪称台湾地区选举史上规模最大的选举。目前距离投票日只有3个月时间,不到100天,选举基本态势呈现如下特点:
一、选情不热,且冷热对比明显
有两个因素让此次超级规模的选举总体上并不热络,甚至呈现“冷飕飕”的局面:一是台湾总体经济状况不佳,不少产业发展面临困难,从而候选人的募款不易,缺少了“银弹”,选情也就显得冷清;二是选民政治热情持续消退,其中既因为蓝绿政党与政治人物之间的恶斗,让民众对政治特别是选举政治不再是那么的热衷,也是因为台湾自上世纪90年代全面开放选举已有25年,选民盲目的政治冲动不再,对选举的思考回归理性甚至冷漠。
对选情冷热的明显对比表现在:一是候选人热,选民冷。基于重新分配政治利益的考虑与个人政治前景着眼,候选人当然是铆劲冲刺,志在必得,但一般民众却是“与我何干”,个人尚有更需要关注与关心的问题去处理。二是媒体热,读者冷。由于媒体之间的竞争激烈,媒体与选举、候选人基本上是“三位一体”,“同命运、共呼吸”,通过炒作选举与选举新闻来填补空白、吸引读者。但读者却是习惯于个人对新闻的吸收方式,自我满足。三是政治人物热,社会民众冷。选举是政治人物特有的表演场域,是分配政治利益的游戏规则,政治人物对选举的热衷是其获得权益的根本,但对多数社会大众而言,除了选举,还有更多更需要去处理的事宜,包括个人学业、个人生计与个人家庭责任,选举是一时的,生活是长久的。四是政党热,支持者冷。不仅国民党与民进党纷纷推出重量级人马竞逐地方公职,而且亲民党、新党与台联党等政党都对年底选举抱有高度期待,倾全力投入选举。但支持者似乎不再是“投票工具”。
二、国民党总体选举环境不佳,但民进党政党支持度不高
由于马英九团队执政政绩不彰,多重的社会运动使其面临治理危机,执政团队的施政不力尤其是叶世文等弊案的频发,社会观感不佳,从而国民党所面临的整体选举环境比较恶劣,不仅支持者的政治热情难以收拢,而且领导者的自信也不足,失败主义情绪弥漫。这是国民党“九合一”选举的危机。当然,民进党政党支持度也没有因为国民党的政党支持度的下跌而有所上升,两大政党的政党支持度都维系在30%上下甚至不足30%。这是民进党的危机所在,也是台湾政党恶斗的结果。民进党的“逢中必反”与“逢马必反”,“为反对而反对”,坐等马英九与国民党的犯错而自身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让社会民众也相当失望,感觉蓝绿政党都是“烂苹果”,都是只有自身利益与各自政党利益,而缺乏全台民众利益的高度。
三、国民党内部选举矛盾频发,而民进党内部纷争也难弭平
国民党不仅高层之间的内部政治斗争频发,影响内部团结与整体战斗力,而且地方选举中闹“双胞”的案例不在少数,诸如基隆市、新竹县、连江县以及南投县、彰化县等,国民党地方派系的整合都很困难,可能最终也解决不了分裂的局面,甚至有可能让民进党得以坐收渔翁之利。这既有国民党地方派系置派系利益于党的利益之上的原因,也有国民党中央领导权威不再、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来整合的因素。同样,民进党选举的地方内部整合虽然表面上要比国民党好,但实际上也是问题多多,台北市虽然由号称“在野联盟”的柯文哲对阵国民党的连胜文,但柯文哲阵营与民进党组织及民进党中央之间的关系也是貌合神离,各自为政;台中市民进党候选人林佳龙的支持度虽然好像领先国民党的胡志强,但胡志强上升的气势却很明显,其中根源既有国民党台中地方派系的整合,也有民进党新潮流系对林佳龙选举的冷眼旁观。
四、众多政党跃跃欲试参选,但难脱国、民两党垄断局面
基于“九合一”选举是台湾地方政治版图的重新洗牌与2016年选举的“前哨战”,不仅国民党与民进党派出重兵布防竞争,而且众多其他政党如亲民党、台联党与新党等也推出人马竞争市议员、县市议员以及其他地方公职。但在台湾蓝绿政治版图已然基本固化、基本上属于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党天下的情况下,虽然众多小党一定能够在民意代表与基层行政首长方面获得若干席次,但11000多名地方公职特别是重要地方公职的宝座,应该是难脱国民党与民进党这两大党之手,甚至是呈现被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大党垄断的基本局面。(严安林,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台港澳研究所执行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