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曙申:对民进党“全代会”的观察
华广网28日刊载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对外关系室副主任汪曙申的文章观察分析民进党日前举行的第16届第1次“全代会”。文章指出,此次“全代会”最值得关注的是蔡英文的党内地位进一步稳固。未来蔡英文的政策仍会受到两岸关系结构、蓝绿对峙的政治结构和派系倾轧的党内结构这三大结构的制约。
全文内容如下:
民进党第16届第1次“全代会”已经落幕,选举产生了新的民进党中央权力结构,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其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值得关注。
从本次“全代会”的背景看,第一,民进党在今年5月改选了党主席,蔡英文第三次出任党魁,这次中执委和中常委改选能测试蔡英文在党内的权力地位。第二,当前民进党面临的最主要政治任务就是年底的“九合一”选举,下半年民进党的中心工作将围绕选举来展开。第三,民进党内部务实派和保守派围绕两岸政策的分歧在扩大,表现在冻结“台独党纲”和反冻结上,这也是此次“全代会”的一个焦点。
今年民进党内一些人士提出冻结“台独党纲”,其实是2012年民进党再次败选后党内围绕两岸政策调整的后续发展。一些立场务实的人,看到民进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日益被边缘化,认为“台独党纲”是造成大陆和美国对民进党不信任,岛内民众对民进党重新执政怀有疑虑的根源,因此主张冻结,一举突破民进党与国民党在两岸政策竞争上长期被动挨打的困境。但“台独基本教义派”的看法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民进党不能为了执政放弃了所谓的建党理念,甚至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不再标举“台独”旗帜,才导致连连败选。所以说,民进党内部在如何处理“台独党纲”问题上分歧很大,甚至难以调和。
这次“全代会”上除了“冻结党纲”的提案外,还有“推动正常国家决议文”、“台海发展决议文”两个提案。这反映了民进党想要实质调整两岸政策是相当困难的,内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蔡英文从技术上将提案转交中执会讨论,是比较保险的做法。首先,“全代会”做出决议的政治效应很大,不管是“冻独”还是“反冻独”出线,都不利于民进党内的团结,对年底选举都是负面的。其次,中执会规模小,可以在主要派系之间谈,便于蔡英文做工作,防止矛盾扩大化。再次,蔡英文以策略性的手法为自己下一步调整两岸政策预留了空间。
此次“全代会”最值得关注的是蔡英文的党内地位进一步稳固。民进党中央权力结构调整后,蔡英文系统拿下两席中常委(苏嘉全、陈明文),而一向与蔡英文交好的“谢系”和“新潮流系”也都各拿到了两席,加上党务系统和县市长中的当然中常委,蔡英文的整体实力大幅增长,巩固了权力核心地位。可以预见,今后两年民进党不会出现像之前苏贞昌担任党主席时的两个太阳、两个权力中心的分裂局面,将只会有一个“小英路线”,蔡英文再次代表民进党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基本上确定了。
未来民进党的政策走向,与2008年下台以来一直在寻找的转型之路是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经验看,民进党的转型,一方面受到该党领导者的观念、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两岸关系、岛内政党政治、民进党派系政治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与苏贞昌相比,蔡英文确实在政策论述、权力基础上更胜一筹。比如说,在两岸关系上,蔡英文曾参与协助台湾当局国际贸易事务谈判,在上世纪90年代就任“陆委会”咨询委员,在陈水扁执政后又任4年“陆委会主委”,可以说长期观察和处理两岸事务。因此,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更善于政治上的柔性包装。
但在当前台湾这一特殊的政治系统中,民进党领导者想要独立发挥作用的空间是相对的,能量是有限的。蔡英文的政策仍会受到三大结构的制约。
一是两岸关系结构。大陆实力持续增强,国际上“一个中国”框架愈益巩固,“台独”不仅在国际社会没有市场,在岛内社会的话语权也在逐步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策略上的拖延只会使其陷入更大战略上的困境。
二是蓝绿对峙的政治结构。民进党从根本上改变“逢国必反”的政治行为相当困难,这将限制其推动转型的方向和力度。同时,民进党将始终面临国民党大陆政策的竞争压力。民进党内不少人担心,若向认可“一中架构”的立场移动,国民党在两岸论述上会更进一步,届时恐将造成被动的“政策追赶”,并引发“台独基本教义派”反弹。
三是派系倾轧的党内结构。两岸政策主张基本沦为党内权斗工具。正因此,蔡英文在处理党内关于两岸政策的分歧十分谨慎,目前只能接受作为党内最大公约数的“台湾前途决议文”。
总体上看,时代、环境和潮流都在变,蔡英文为了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会重新思考和构建两岸论述,探索一个相对务实的方案,走一条妥协平衡之下的折衷路线。(本文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对外关系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