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允光:民进党不应把两岸政策调整当作权宜之计
华广网7月4日刊载福建省台湾研究会研究员邓允光的文章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日前首次台湾之行如同一面镜子,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两岸关系的视角。文章指出,民进党“逢中必反”态度发生微妙变化,但其两岸政策调整具有功利性、两面性,只有真正抛弃“台独”才能赢得民意。
全文摘编如下: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日前首次台湾之行如同一面镜子,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两岸关系的视角。从中,我们看到了大陆方面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善意,看到了台湾民众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意愿,也看到了民进党人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纠结、盘算。众所周知,民进党人“仇中”心理、“反中”情绪根深蒂固,“逢中必反”已经成为他们的惯性思维、制式反应,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展现他们的“爱台之心”。过去,民进党人对两岸交流活动曾强烈排斥,甚至不惜使用暴力进行破坏,民进党人“逢中必反”刻板印象深入人心,成为该党走完重返执政“最后一哩路”的重要障碍。
民进党“逢中必反”态度发生微妙变化
然而,对此次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访台,民进党态度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仅没有反对,而且表示欢迎,蓝绿阵营在两岸交流议题上呈现罕见的趋同。民进党发言人黄帝颖不仅表示“乐观其成”,而且承诺“以礼相待”,不会动员群众抗议。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表示“可与张不设前提会面”。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柯建铭表示“愿与张讨论两岸争议”。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赵天麟表示将首度筹设“联络组”,作为该党处理大陆及台商事务专门联络窗口。民进党籍高雄市长陈菊不仅与张志军会面,而且对深绿人士泼油漆、爆粗口等抗争行为表示谴责,强调“这实在不是台湾人待客之道”。加之,此前台湾市长赖清德也在蔡英文背书下低调访问大陆,强调以了解、理解、谅解、和解“四解”面对两岸关系。这个曾经对大陆充满敌意、对两岸交流充满排斥的政党,短时间内态度似乎出现了巨大转变,自然难免引人联想。
2012年,民进党重夺台湾地区执政权之梦再度破灭,未能走完“最后一哩路”成为民进党人心中永远的痛。蔡英文清楚,想走完重返执政的“最后一哩路”,需要处理两岸关系,需要改变“逢中必反”态度,向台湾民众证明民进党既能维护所谓“台湾主权”,也能成功处理两岸关系,从而使台湾民众接受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
2014年3月13日,民进党公布民调,当问到“哪个政党两岸政策对台比较有利”时,45.6%的受访民众选择国民党,34.0%选择民进党;当问到“哪个政党两岸政策执行成果你较满意”时,47.8%选择国民党,27.7%选择民进党。至于对民进党最为不满的两岸主张,40.7%回答“逢中必反”,21.7%回答“经济保守”,19.0%回答“台湾独立”。民调数据表明,台湾民众对民进党处理两岸事务的不满,首推态度(“逢中必反”),然后就是政策(经济保守),最后才是定位(“台独”)。台湾民众的不满顺序相当务实,毕竟两岸统“独”矛盾并非短期可解,两岸交流政策则是攸关台湾经济民生。因此,改善“逢中必反”刻板形象成为民进党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