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民进党“党改”计划难有实质成果
民进党中央最近提出“广征建言、提出方案、落实改革”的三阶段“党改”(党务改革)计划。华广网5月4日刊载江苏省台湾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平的评论文章指出,此举恐难落到实处,一如民进党过去的改革,“雷声大、雨点小”,难以取得实质成果。
全文内容如下:
民进党中央最近提出“广征建言、提出方案、落实改革”的三阶段“党改”(党务改革)计划。此举恐怕只能是说说而已,难以落到实处,一如民进党过去的改革,“雷声大、雨点小”,难以取得实质成果。笔者之所以有如此的看法,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党改”计划空泛无物。民进党的“党改”计划,提出了分三阶段走的规划:第一阶段“广征建言”,拟用2至3周时间,广泛向党公职、友好社团、智库学者征求“党改”建言,并建立网络平台,搜集民间意见,了解社会各界对民进党的期待;第二阶段“提出方案”,拟用3至4周时间,将第一阶段各界意见分类整理后,指派党公职成立小组,邀集相关党内外人士,针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视各小组需要,召开相关会议,最终形成党改方案;第三阶段落实改革,把第二阶段汇整的“党改”方案,呈交新一届民进党中央党部,由新一届中央党部评估改革方案推动的可行性,若有涉及修改党内相关规章者,依党内决策程序,或交中执会,或送7月“全代会”通过,加以落实。这个所谓的三阶段“党改”计划,没有任何实质内涵,只是一个“空壳子”计划。而2至3周时间征求意见,3至4周时间分类整理各方意见、形成党改方案,恐怕难有实质作为。
2013年下半年,民进党举办了九场所谓“对中政策扩大会议”(又称“华山会议”),时间跨度达半年之久,说是就该党大陆政策的调整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却未见任何政策调整,最终出台的所谓“对中政策检讨纪要”,字里行间却透着浓浓的陈腐味,老调重弹,原有态度、立场未见任何松动,看不出一点新意。相反,“华山会议”中的一些认知、做法不仅无益于该党大陆政策的调整,甚至还会严重影响、阻碍两岸关系的发展。民进党这次所谓“党改”计划极有可能重蹈覆辙、一事无成。
苏贞昌任期届满,难以主导“党改”。苏贞昌任期无多,且又明确表态不竞选连任,在任期接近尾声之际,却大动作提出三阶段“党改”,明显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只是在为未来的“东山再起”作铺垫、积累政治资本。苏贞昌原本态度坚定、表示要率领民进党打完“七合一”选战,争取胜选。后来慑于蔡英文的声势和支持度,在蔡宣布参选后,主动改变策略,由强势争取连任宣布退出党主席选举,并借机展现出自己的豁达大度和高风亮节,说自己退选是为党的团结、避免内部之争,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以退为进,争取外界及党内的同情与支持,为2016年的再出发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以免现在与蔡英文摊牌、硬拼,一旦败选,导致全盘皆输,失去2016年再战的机会;同时又有利于避蔡锋芒、挫蔡锐气。正是有这种政治上的考虑和需求,苏贞昌在宣布不竞选连任党主席后,积极主动、动作频频,包括提出“党改”,率领全党投入新一轮的反核运动等。但是苏贞昌毕竟任期无多,又宣布不竞选连任,恐怕难以主导、驾驭这次“党改”,也难以率领民进党作出实质“党改”。这次“党改”计划也很明确,待第二阶段“党改”方案成形后,将呈交民进党新任主席、新一届中央机构处理。
在当前情况下,苏贞昌提出三阶段“党改”计划,只是在政治作秀。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别说是落实改革,就是实质的改革方案恐怕都拿不出来。当然,对于苏贞昌来说,这些都不重要,“党改”成功不成功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苏贞昌想借此展现出自己关心党的建设的形象,说明自己虽决定不参选党主席,但仍然在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