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曹小衡:深化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战略研究

2014-04-03 14:5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经济因殖民入侵、融入西方资本主义和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而与中国大陆经济运行轨道长期隔离,形成了当代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也迎来了两岸共建新的中国经济区的历史性机遇。当前,与西方发达国家“强而不盛”相比,中国大陆当前经济发展还处于“盛而渐强”的阶段,这为台湾深入参与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两岸经济合作,同时也为台湾经济重回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轨道,为中华民族经济的复兴和台湾经济发展再上层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台湾独特的经济发展轨迹

  台湾经济是中国经济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台湾经济的发展又有其特殊之处。这种特殊之处使台湾经济的发展轨迹特别是近代以来台湾经济的发展轨迹与祖国大陆有较大的偏移,这是我们理解当今台湾的整个政治体制、社会模式和意识形态发展与变化的起点。换言之,近代以来台湾经济发展的轨迹是形成当今台湾整个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基础。

  从台湾经济发展史角度来看,台湾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这就是封建社会阶段、封建与殖民地交错发展阶段和战后台湾经济融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历史阶段。而在战后台湾经济融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阶段中,台湾经济又经历了四大发展节点,这决定了当代台湾经济的特点。这四大节点就是:50年代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后稳定经济时期、60年代以后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政策引导台湾经济融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时期、80年代开创有自身特色的高科技产业时期以及90年代已将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时期。

  公元230年中国封建王朝首次派人开发台湾以来,台湾即开始纳入中国经济范畴。与中国各地封建制度一样,在这一时期台湾整个经济运行的核心是围绕着土地所有制而展开的。当时台湾主要是以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移民为主,两岸土地所有制完全相同。岛内经济主体是小农经济体,土地基本上可以自由买卖,并与祖国大陆沿海经济交往密切,商品经济已有相当的发展。到清朝前期的“明郑”时代,台湾不仅实行和大陆—致的官制和典章制度,而且将大陆当时最先进的封建体制整体移入,在台湾普遍地推行了大陆的封建土地制度,使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台湾经济发展与大陆经济发展轨迹偏离的重要事件是荷兰殖民台湾的38年和日本殖民台湾的50年。这近90年的殖民统治是形成当今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台湾意识”的一个重要根基。1853年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谈到了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1]。”马克思的这个精辟而科学的结论,既适用于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也适用于整个近代资产阶级殖民制度。近代资产阶级殖民制度在给台湾人民造成政治上的屈辱、经济上的剥削的同时,相伴而来的还有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奠定了台湾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台湾经济学家林钟雄认为,“台湾作为日本的第一个殖民地,在日本当时的环境下,开始被塑造成日本帝国的一部分,连带地被动地进行了一些(资本主义)制度及结构改变,这些改变乃是今日台湾经济最原始的重要基础[2]。”

  形成当今台湾经济发展特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二战后台湾经济快速融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由于一些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台湾经济并未能因战后台湾回归祖国而重新与祖国大陆经济结合,而是逐步走向一条与祖国大陆经济隔绝,依赖世界市场的特殊发展道路。从经济史的角度上看,战后台湾经济因殖民入侵形成的资本主义基础、西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跨国公司建立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三个主要原因,使战后台湾经济开始融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支配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台湾企业融入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国际分工体制,从而形成了当代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础。

  台湾曾一度因其在经济、教育、研发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上的成就被视为亚洲的新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教授曾认为台湾和韩国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最有可能继日本之后于20世纪末跨越从“发展中”到“发达”的界线。然而,如今已是2013年,台湾似乎离一般理解的“发达地区”的境界尚有差距,其中可能有深层的制度和文化的因素未能具备,同时也可能更需要岛内的思想者和决策者鉴往知今,以更为开放开明的思维面对已发生巨大变动的世界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和正在崛起的祖国大陆经济,并尽快找到自己的新定位、新角色。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