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汉文学衰退是日本汉文学界的悲哀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2月28日下午,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办“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学术报告会。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之一,以《“中日文化地位的逆转”与日本汉文学在台湾的延伸》为题,谈了甲午之役前后日本汉文学的变化,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以下为汪毅夫演讲全文:
看到现场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和漂亮的脸蛋,我忽然想起一件事:很久以前我也年轻过!同在座的林毅夫教授、孙亚夫教授,同每一位老年学者一样,我曾经有过如花似玉的年华,曾经有过读书最多、进步最快的时段。从1982年1994年,从32岁到44岁,我拼命读书,也拼命往上爬,从助教、讲师、副教授一步步爬到了正教授。
在今天的讲题下,我要向各位报告我在1982年至1994年读的几本书以及我的读书心得;换句话说,我想从1982年到1994年所读的几本书取证设论,以说明和证明我的讲题和我的见解。
1985年,锺叔河先生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改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丛书第一辑第三册的书名很长,《罗森〈日本日记〉、何如璋等〈甲午以前日本游记五种〉、王韬〈扶桑游记〉、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不计标点,共36个字。实际上本书收录的8种游记都是甲午(1894)以前的游记,这8种游记涉及的日本汉文学的部分,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甲午以前日本汉文学的盛况:
第一,罗森《日本日记》谓:日本人民“多酷爱中国文字诗词,予或到公馆,每每多人请予录扇,一月之间,从其所请,不下500余柄”,十数日之后又记:“予于下田,一月之间所写其扇不下千余柄。”王韬《扶桑游记》也记录了日本人向他“索字索诗”的情形,其中有一个极端的情节:“是夕,佐田以座中索诗索字,予不已,起裂纸掷笔,大有灌夫骂座之风”,另记中国书法家卫铸生在日本“乞字者颇多,自八、九月至今已得千金”。
第二,王韬《扶桑日记》记日本汉文学家佑田白茅创设“大来文社”,广收“四方贤俊”,广收“四方贤俊之以文词着者”,又记中国驻长崎总领事“殊多暇日”,“或与日本诸文士饮酒赋诗作消遣”。
第三,王韬在日本交游的日本韩文学家,在其《扶桑游记》留名的有近百人,均日本汉文学界的一时之选,其中一次诗酒之会,到会的日本汉学家有22人;罗森、王韬、李筱圃的游记收录的日本汉文学家的诗作则有百数十首之谱。
以上讲述的是第一个问题,从游记看甲午之役以前的日本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