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厚涛:“台独”已逐渐淡出岛内话语体系
华广网26日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钟厚涛的评论文章分析指出,2013年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部分障碍性因素也开始呈现萎缩态势,一个明显的观察指标即是“台独”作为一种话语已经被逐步边缘化,并详细分析个中原因。
全文内容如下:
整体而言,2013年两岸关系稳中有进,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文化、人员往来等方面,皆有重要收获。与此同时,在2013年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部分障碍性因素也开始呈现萎缩态势,一个明显的观察指标即是“台独”作为一种话语已经被逐步边缘化。那么,由现象反思原因,背后究竟是哪些主导因素推动了这一效应的产生呢?
一、大陆的坚定立场。继去年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之后,2013年大陆对于“台独”立场的反对态度更加趋向明晰,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到访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两岸应共同努力,坚决反对“台独”。11月27日,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民进党企图在不放弃“台独”立场和“一边一国”主张的前提下,用一些模糊的概念作为与大陆交往的政治基础,大陆对此不可能接受。而近期在香港召开的“两岸和平论坛”上,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也指出,大陆方面对民进党的要求说到底就是一条:放弃“台独”立场和“一边一国”的主张。大陆对于“台独”的反对态度如此坚决彻底,说明这是大陆的一项长期政策,也是大陆的一条基本底线,无法突破,也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大陆这一坚定立场有助于推动民进党早日实现两岸政策的转型,未来民进党若要与大陆展开正面交流,放弃“台独”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二、岛内民意的积极变化。近年来两岸关系的稳步推进产生了巨大的“和平红利”,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同胞从中受益良多。两岸形势的新变化也直接促成了岛内民意的变化,台湾各个机构的民调由于在调查时间、样本设计、采访对象等方面的因素各不相同,得出来的岛内民众对于“台独”支持度的数字也不尽完全相同,但都不会高于20%。而据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徐武军研究,台湾有些人是真心地想看到“台湾独立”,这样的人虽然的确存在,但绝对是少数,仅占台湾民众比例的不到2%。而许多政治人物虽然高喊“台独”口号,但他们并不是真心认同“台独”理念,而只是一种丑陋的“作秀”,目的即在于拉拢选票。由此说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岛内的主流民意,虽然有小部分群体抱残守缺地坚持“台独”不放,但“台独”毕竟已经日薄西山、大势已去。
三、马英九执政当局的一贯反对。马英九当局对于“台独”向来就抱持反对立场。2013年马英九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明确表示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及“台湾独立”,这可以看做是对反对“台独”立场的再次明晰化。马当局对于“台独”一以贯之的反对立场,对于“台独”言论的逐渐萎缩也起到了一定的加速和催化效应。
四、民进党的被迫反思。2013年以来随着两岸关系的稳步推进,民进党调整两岸政策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年内民进党内多位重量级人士如谢长廷、陈菊等再次登陆,显示民进党已经无法关闭其与大陆交流的大门。而由绿营大佬辜宽敏创办、蔡英文重要幕僚罗致政任执行长的“新台湾国策智库”主动参与到两岸和平论坛的主办中来,更是具有重大开创意义。随着民进党与大陆交流的热度逐渐升高,党内要求调整两岸政策的声音也日渐增大。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民进党最近接连举办数场“华山会议”并提出所谓“宪政共识”,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对此分析认为,所谓“宪政共识”就是意味着民进党在委婉地放弃“台独”党纲。而12月23日,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在金门大学演讲时也明确声称,民进党现在不再回头讲“台独”,而且还有意炫耀民进党执政时对于两岸关系的贡献,声称那段时间台湾对大陆投资最多,两岸的“小三通”也是在那一时间开始起步的。苏贞昌的此番言论可以说是“台独”话语几乎已经没有市场的绝佳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