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台湾“薪资停滞”现象探源
日前,台湾“主计处”公布,2013年上半年台湾平均薪资48651元(新台币,下同),较上年同期减少0.61%,创近4年来新低。华广网今日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的评论文章分析台湾“薪资停滞”现象,并指出七方面重要原因。
全文内容如下:
日前,台湾“主计处”公布,2013年上半年台湾平均薪资48651元(新台币,下同),较上年同期减少0.61%,创近4年来新低;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质平均薪资为47557元,退回到16年前(1997年) 的水平。“薪资停滞”或“低薪化”现象已成为当今台湾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过去30年台湾薪资变化轨迹是:第一个10年即1981—1991年,台湾平均新资从10677元(新台币,下同)增加到26881元,10年增加了1.5倍;第2个10年即1991—2001年,平均薪资从26881元增加到41960元,增加了近60%;第3个10年即2001—2011年,从441960元增加到45749元,增加不到10%。2012年,台湾平均薪资(固定月薪、奖金、红利与加班费等)为45888元,较上年增长0.3%,扣除物价因素后,实质薪资下降1.6%。其中,2001年以前,台湾实质平均薪资从未出现过负增长,2002年到2012年11年间则有6年出现负增长,同时“实质经常性薪资”也有6次负增长。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持续下降。据调查,台湾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从2000年的28016元降为2011年的26577元,较20年前减少了约1500元;同期大学生毕业生的起薪占台湾平均薪资的比例从66.2%降为57.4%。那么,是何原因造成台湾薪资水平出现停滞现象或“低薪化”现象?主要有如下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总体经济形势逆转,经济增长放慢,是薪资增长停滞的最重要背景。一般而言,在经济迅速增长或发展时期,也就是经济繁荣时期,对劳动力需求大,劳动力市场呈现卖方市场,工资会相应增长。一旦经济增长放慢,市场对劳动力需要减缓,劳动力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工资就难以上涨。近20年来,台湾经济从过去的中高速增长逐步转为中低速甚至低速增长,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导致工资上涨速度迅速放慢。
第二,企业竞争力下滑,为压缩生产成本,工资上涨变得困难。台湾经济大环境逆转,表现在客观层次上就是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企业竞争力相对下降。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只能压缩成本,而降低劳动力价格就成为重要选择,尤其是在失业率上升或劳动力变得相对充足与便宜的情况下,劳工失去与资方或企业谈判提高工资的筹码,只能接受较低的工资,形成低薪化现象。
第三,与台湾经济结构与产业特征有密切关系。当今台湾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占了GDP总量的70%,而服务业除金融与运输等少数行业外,大多是中小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足,调薪困难。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台湾逐渐形成以电子代工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不多,代工模式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只能取得利润较低的代工费,大部分利润被跨国公司垄断,代工企业只能靠降低成本维持竞争力才能生存,阻碍了工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