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张迎来:规范历史用词 导正民众认同

2013-07-24 14:25: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最近台湾坊间为历史教科书应使用“日治”或“日据”字眼而引发争议。华广网23日刊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生张迎来的评论文章指出,日据”与“日治”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但背后隐藏的是,对于日本窃取台湾这段历史的不同理解,面对“日治”代替“日据”的逆流,需要马当局拿出魄力,予以纠正,还原历史真相,导正民众认同。

  全文内容如下:

  近日,台湾克毅等出版社编写三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因未使用课纲的“日治”用法而改成“日据”,就被退审,无法出版。此事在台湾引发争议,政界、学界为此展开激烈的争论。

  实际上,关于台湾历史教科书中用“日据”还是“日治”,是一个已经争议了很久的问题。“日据”与“日治”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但背后隐藏的是,对于日本窃取台湾这段历史的不同理解,类似的历史用词争议还包括“战后”与“光复”。

  “日据”的“据”是占据、窃据的意思,简而言之,日本统治台湾没有法理性;而“日治”的“治”是统治、治理的意思,隐含着日本合法统治台湾的意思。从历史上看,自三国时期开始,在台湾岛上活动的都以中国人为住,虽然荷兰曾经统治台湾38年,但在这38年中,岛上的居民一直是以汉人为主。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台湾更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汉人社会。从那时起大陆人不断移居台湾,他们讲汉话、生活习俗与大陆完全一样,信仰的是道教、佛陀等,而不是日本的神宫大麻或者天照大神。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台湾岛上有人活动开始,台湾就是一个以中国人为主的社会,是中国的领土,日本占据台湾没有合法性。另一方面,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也就是说,日本是借助武力占据了台湾,台湾人民不想被日本统治。这也可以从日本占领台湾时,遭到台湾人民的激烈反抗得到验证。这表明台湾占领台湾的方式是不合法的,虽然签订了《马关条约》,但这是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并非出于自愿。

  实际上,从台湾光复到解严之前的这个时期,台湾历史教科书中一直使用“日据”。历史教科书中首先使用“日治”是1988年,此时正值李登辉当政时期。解严之初,台湾在各个方面都追求所谓的“自由”,标新立异以彰显与过去的不同,加之一些“台独”分子的恶意操作,“日治”就这样混进了台湾历史教科书。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为了割裂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任用杜正胜为“教育部长”,杜正胜以其“同心圆”史观为根据,重新编纂历史教科书。在新编的历史教科书中,台湾史与中国史被割裂开来,自荷兰人殖民台湾起,历经郑成功、满清、日本人、国民党的统治,一律是“外来政权”以武力镇压成为台湾人的主子,只有他们民进党才是通过人民的票选而当家的,是地道的本土政权。在这样情况下,用“日治”二字很符合他们的利益需求。国民党再次上台后,马英九当局却没有对此进行更正,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发展到现在,“日据”反而被禁用。

  有些台湾人士认为,台湾是多元社会,“日据”和“日治”的不同,正体现了社会的包容性,因此不能强迫其更改。台湾是一个多元社会不假,但多元并非代表着没有任何立场,是非不分。倘若任何谬论都可以用多元来当托辞,各说各话,那整个社会岂不陷入混乱之中。何况历史事实只有一个,日本强迫占据台湾,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不用“日据”而用“日治”实乃颠倒黑白。

  历史代表着人们的共同记忆,共同的记忆会增进民众的认同。历史教科书是传递历史记忆,凝聚民众认同的重要媒介。历史用词的不同不仅仅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看法与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差异深深阻碍着社会的凝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甚至冲突,撕裂族群,使整个社会陷入无序状态。面对“日治”代替“日据”的逆流,需要马当局拿出魄力,予以纠正,还原历史真相,导正民众认同。(张迎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生)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