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台湾社会的政治冷漠现象
华广网20日刊载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政治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的评论文章,分析台湾社会的政治冷漠现象。文章指出,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激烈政治变迁,台湾的政治冷漠现象近年来逐渐增加,这是政治变迁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沉淀的结果,意味着政治变迁初期出现的政治参与狂热已经烟消云散,社会开始对政治变迁过程本身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
全文内容如下:
政治冷漠是与政治参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很多情况下也被称为“政治不参与”,主要是指选民对自己所处政治体系的政治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政治活动。政治冷漠的出现意味着民众对政治的热情不再,而政治参与也会相应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说,政治冷漠往往在政治系统经历了激烈政治变迁后运作趋于稳定时出现。政治冷漠的出现也意味着政党政治的运作模式和政党的动员系统都要进行相应调整,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否则政党的发展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激烈政治变迁,台湾的政治冷漠现象近年来逐渐增加。台湾的政治冷漠程度可以用两个指标衡量:一是选举的投票率,二是电视政论节目的收视率。从投票率来看,地方选举的投票率较为稳定,最高领导人选举投票率下滑的趋势较为明显。自台湾开放党禁以来,最高领导人选举投票率最高的时期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前期,也就是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期,当时的投票率可以达到8成多,但是近年来投票率却稳步下降到7成左右,未来还会进一步下滑。同时,台湾的政论性节目收视率也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有的电视台不得不关停或者对政论节目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上述现象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出民众对政治已经心生厌倦,越来越多的民众平时不再关心政治的喧嚣,甚至在选举期间对政治也热情不再。
台湾社会政治冷漠的出现是政治变迁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沉淀的结果。就政治变迁的基本规律而言,高度的政治参与往往发生在政治变迁的初期,特别是威权统治崩解的初期,非常容易出现参与爆炸的局面。民众参与的热情高涨,参与度也非常高,故而这一时期的投票率和政论节目的收视率都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种高度政治参与的出现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首先是民众对竞争性选举的新奇感,以及在这种制度下自己可以影响政治系统运作的自我判断;其次是威权政治崩解以后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空间,各种政治势力纷纷利用这些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并尽其所能动员群众,而在威权政治崩解后不长的时期内,这种动员是相对容易的;再次,民众在威权统治下被压抑的政治诉求在短期内集中释放出来,这些利益诉求都将政治参与作为必要的实现方式,从而推高了政治参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