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永杰: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时机已趋于成熟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主张两岸双方共同努力探讨两岸政治关系。2月19日,中央在全国对台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鼓励两岸学术界从民间角度就两岸政治议题开展对话,表明中央已将探讨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作为两岸关系重要突破口,并确立了由两岸民间展开政治对话的路径选择。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倪永杰22日在华广网刊文表示,两岸关系五年的和平发展,已为两岸政治对话、政治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两岸双方应力争取得正面、积极效果,避免消极、负面后果,在中华民族智慧的指引下,建立具有两岸特点、中华特色的政治谈判模式,提升两岸和平发展境界,促进和平统一,共圆“中国梦”。
全文内容如下: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主张两岸双方共同努力探讨两岸政治关系。2月19日,中央在全国对台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鼓励两岸学术界从民间角度就两岸政治议题开展对话,表明中央已将探讨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作为两岸关系重要突破口,并确立了由两岸民间展开政治对话的路径选择。据此,估计两岸各种形式的政治对话即将登场,但两岸政治谈判为时尚早。
首先,台湾方面顾虑重重。国民党高层对于两岸政治议题的态度前后有所差异。在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国民党方面对于两岸政治对话、政治谈判态度积极、主动。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赴大陆进行“和平之旅”,国共双方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主张两岸进行政治谈判,签署和平协议。马英九接任党主席后,将“共同愿景”列入国民党政策纲领。2008年,马英九在“5?20”讲话中提出两岸要就台湾国际空间与两岸和平协议进行协商。之后,马又多次表示其大陆政策的最后目标就是与大陆“缔结和平协定”、“终结敌对状态”。2009年8月,时任台“国防部长”陈肇敏曾在“立法院”公开表态支持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
但2009年下半年以来,马英九当局对于两岸政治谈判的态度、立场发生变化,由积极转向消极,由某种程度的接受转向绝对排斥,强调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民意“不支持”,并提出多种两岸政治谈判的前提条件。台湾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于2009年10月提出了两岸政治对话的三大前提:包括签署两岸金融监理备忘录(MOU)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台湾内部形成共识以及美日支持。马英九还把大陆撤除所谓对台导弹部署作为两岸政治谈判的前提,把“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强解为“只经不政、只易不难”。2011年10月,马英九出于选举的需要,抛出未来十年审慎斟酌是否洽签两岸和平协议,并设立“民意支持”、“国家需要”及“国会监督”的三前提。设置如此门槛,实际上就是阻绝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