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杨平:民进党“113大游行”副作用大

2013-01-22 09:1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民进党兴师动众、倾全党之力发起的“113大游行”。华广网21日刊载江苏省台湾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平的评论文章指出,大游行对民进党副作用相当大,可谓得不偿失。

  全文内容如下:

  民进党兴师动众、倾全党之力发起的“113大游行”,除了有助于稳固绿营基本盘外,几乎是一无所获。相反,大游行对民进党的副作用相当大,可说是得不偿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进党转型阻力大增。

  自2008年失去政权后,民进党就一直在酝酿政党转型,有意改变问政风格,走温和、理性、务实的路线。但几年过去了,党主席也换了几任,转型问题却一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始终得不到解决。这次民进党重拾街头运动,举行“人民火大”大规模游行集会活动,是典型的政治斗争、明显的政治操作,只知一味地对抗,提不出任何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来解决岛内困局,看不见该党转型的任何迹象和诚意,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负责任的政党所为。民进党重视街头运动,未来的集会游行势必增多,113游行后,民进党还有意发起“双罢免”活动,先是对国民党籍“立委”展开罢免,5月20日再度对马英九提出罢免,如此将进一步激化朝野间的矛盾斗争,导致政局不稳,加剧社会动荡。这对民进党的负面影响极大,产生的后坐力非常强,民进党的草莽形象更加突出,深绿势力在党内的影响力增强,政党转型阻力大增。

  二、大陆政策调整难上加难。

  去年初民进党败选,面临检讨、调整大陆政策的巨大压力,党内一些有识之士甚至把两岸问题上升到民进党能否重返执政的战略高度,认为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不思进取,很难跨过通往执政的最后一里路。苏贞昌出任党主席之初,也表现出调整大陆政策的积极姿态,声称对大陆政策的态度是“开放的”,“要不断变动地去了解” 不断变化的大陆;对待两岸议题的“态度该放的放,方法要灵活”。苏贞昌上台伊始,恢复“中国事务部”,筹设“中国事务委员会”,暗示将由谢长廷出任“主委”,民进党重量级人物纷纷赴陆访问。可惜好景不长,为确保自己参加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最高目标不受影响,苏贞昌求稳图安,谨小慎微,在两岸问题上转趋保守、消极,先前的承诺不兑现,坚持既有的价值观、坚持“台独”的立场不动摇,让外界大失所望,批评声骤起。苏贞昌亲自提案发起“113游行”,原本想借此转移视线、混淆视听,缓解在大陆政策上的压力,避免“中国事务委员会”迟迟无法上路的尴尬,掩盖民进党政策论述乏力、提不出真知灼见的短板。这次大游行诉求“要民主”,反媒体垄断,矛头也是对准大陆。民进党将一桩单纯的商业并购案,操作成政治事件,指责大陆力量介入,使台重回当年不自由、不完整资讯的年代,骨子里仍是在煽动“反中”情绪。民进党的这种做法,无疑使其大陆政策调整更加困难。

  三、寻求中间选民支持的愿望落空。

  民进党去年败选后积极设法扩大社会基础,争取更广泛的支持。这次发动113大游行,就是想借广泛的民怨,顺势操作,激起包括中间选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对马当局的不满情绪,壮大自身实力,拉抬升势,积蓄动员能量,为2014年“七合一”地方选举暖身,争取实现“地方包围中央”的战略企图,为重新夺回执政权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只是实际情况并不理想,民众反响不热烈,游行气势平平,民进党号称有20万人参加,实则只有约9.3万人,除绿营支持者外,鲜有其他人参加,说明其争取中间选民的努力并不成功。党内中生代有人对这次游行不以为然,质疑“空有火大,不见主张”,苏贞昌只抓到民众不满的笼统情绪,自己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所以,即使讨厌马英九的人增多了,他们也只是成为所谓的中间选民,并没有跑到民进党这边来。近期民调也证实,民进党空有强大民怨当后盾,自去年12月中旬“火大呛马”活动启动后,民调支持度不升反降,苏贞昌本人的满意度也由当初接任党主席时的58%,大幅下滑为44%,不满意度则由当时的5%猛增至38%。(杨平:江苏省台湾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