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2012年是民进党与大陆互动关系嬗变之年
华广网今日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的评论文章分析2012年民进党与大陆的关系。文章指出,尽管大陆与民进党在诸多问题上的立场不同,甚至针锋相对,但2012年是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思变及与大陆互动关系嬗变的重要一年,在客观上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全文摘编如下:
2012年是民进党的两岸思维与两岸政策出现大讨论与大争辩的一年,也是民进党与大陆互动关系发生重要嬗变的一年。
年初,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败北,普遍认为关键是败在不承认“九二共识”,也就是败在两岸政策主张。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民进党开始重新检讨两岸政策,重新思考两岸问题,在发表的败选报告中对此也有所陈述,正视大陆、正视两岸关系也成为党内新思维。新任党主席苏贞昌率先恢复了被民进党废除多年且已并入“国际事务部”的“中国事务部”,并由了解两岸经贸事务的洪财隆出任“中国事务部”主委,显示民进党重新重视与审视两岸问题。但“中国事务委员会”的组建、成立与人选过程并不顺利,争议较多,原本被看好的谢长廷并未能出任召集人,而由党主席苏贞昌兼任,这是党内权力之争造成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派推动党内两岸政策调整的进程。
一年来,民进党虽然开始重视两岸问题,但由于马当局“执政”困难重重,改革不顺,民怨高涨,从而让民进党失去了调整两岸政策的动力,认为不必调整极具争议的两岸政策主张,也不会影响其与国民党的权力斗争,反而可能更有利内部的团结整合,有利民进党的未来选举。外界预计民进党败选后会积极大幅调整两岸政策主张的期待落空,成为外界对民进党、对苏贞昌的最大失望所在。
尽管民进党没有能够积极调整两岸政策主张,但两岸议题仍然是民进党无法回避与面对的问题,两岸政策仍然在党内引起一番大讨论,出现改革派与保守派两种不同的声音与主张。以谢长廷为代表的改革派主张以“宪法共识”作为与大陆互动的政治基础,以打破民进党与大陆在“九二共识”问题上的对立僵局,强调虽不承认“九二共识”,但承认1992年两岸发生的事件,承认“九二精神”。而且“宪法共识”含有“宪法一中”与“两岸一中”思想,与“九二共识”有一定的政治连接。但谢长廷等改革派的理性主张,引起党内当权派与保守派尤其是“激进台独势力”的反对,未能成为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新思维、新主张。
2012年,民进党与大陆的互动也有了新的进展与突破。年初,民进党重要智囊罗致政、董立文等参加在云南举行的研讨会,听取大陆方面政策性谈话,受到广泛关注,也揭开了2012年民进党与大陆互动的新篇章。10月份,民进党最有影响的政治人物之一,前主席谢长廷,以维新基金会董事长的名义前来大陆访问,引起海峡两岸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年底,由台湾统合学会、台湾大学政治系等联合主办,在台北召开“台北会谈: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研讨会”,开启了大陆与绿营互动的新模式。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亚夫参会,并发表讲话;民进党前“陆委会”副主任游盈隆、陈明通、童振源等人与会,前“陆委会”主委及现任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吴钊燮到会致辞;孙亚夫与吴钊燮握手问候与合影,成为这次“台北会谈”的新亮点。
尽管大陆与民进党在诸多问题上的立场不同,甚至针锋相对,但双方在公开场所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与公开讨论,而且涉及许多敏感的重要政治议题,仍可视为2012年民进党与大陆互动的新现象、新进展、新突破。可以说,2012年是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思变及与大陆互动关系嬗变的重要一年,在客观上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