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苏贞昌兼任召集人的弦外之音
11月21日,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终于在纷纷扰扰中得以正式成立,党主席苏贞昌亲自兼任委员会召集人。华广网26日刊载江苏省台湾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平的评论文章指出,苏贞昌改变初衷、自食其言,将原拟安排由谢长廷担任的职务揽入自己怀中。此一调整,说明苏贞昌已经从原有的立场上大幅退缩,而其最新的关于两岸关系的表态实属老调重弹,毫无新意。
全文摘编如下:
11月21日,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终于在纷纷扰扰中得以正式成立,党主席苏贞昌亲自兼任委员会召集人。苏贞昌改变初衷、自食其言,将原拟安排由谢长廷担任的职务揽入自己怀中。此一调整,绝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人事案,其中的弦外之音颇值关注。
苏贞昌已从原有立场上大幅退缩
苏贞昌本有意让谢长廷担任“中国事务委员会”主委,应该说确有借谢在两岸关系上的一些大胆想法,缓解民进党在大陆政策问题上面临的巨大压力,改变民进党在两岸问题上的刻板形象,让外界感受到民进党有调整、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和善意、有处理两岸问题的能力。现今,苏贞昌面对基本教义派的强烈不满与反弹,被迫妥协,自食其言,违背承诺,未让谢长廷出任“中国事务委员会”主委,改由自己兼任委员会召集人,这显示出苏贞昌已在原有的立场上大幅退缩,民进党未来在两岸问题上难有大的作为。这一点,民进党内有识人士看得非常清楚,民进党“中执委”洪智坤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内“独派”人士近日运作抵制谢长廷,导致苏贞昌兼任“中国事务委员会”召集人,这是苏贞昌向“独派”投降,也让民进党在两岸问题上本来可望的“开放格局”,变成了“退缩格局”。谢长廷幕僚接受访问时表示,苏贞昌将“中国事务委员会”定位成党内沟通平台,谢长廷则认为“中国事务委员会”应该扩大为两岸交流的平台,两者有所不同。苏贞昌出任党主席后,原先调整大陆政策的积极性没有了,劲头不见了,民进党虽就大陆政策进行了一些研讨,却未见任何实质结论;在两岸关系上虽有所动作,包括谢长廷在内的一些重量级人物纷纷赴陆访问,但大陆政策的本质没有丝毫改变,坚持既有的价值观、坚持“台独”立场不动摇。苏贞昌数度强调:民进党面对大陆的态度有改变、方法有改变,但是信仰没有改变、价值也没有改变,民进党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信仰和价值。
苏贞昌的最新表态老调重弹,毫无新意
民进党公布的“中国事务委员会”设置要点明确表明,“维护台湾主权”是设置委员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苏贞昌在委员会成立的记者会上更是老调重弹,再次抛出所谓的“台湾共识”,强调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必须建立在“台湾共识”之上,大玩文字游戏,说什么“台湾共识”就是“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台湾是所有人的台湾,台湾是世世代代人的台湾”。苏贞昌还公然将“台湾共识”与“台湾前途决议文”相连接,称“台湾共识”早就具体展现在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民进党清楚地宣示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经过十多年的检验,“台湾共识”不但是民进党坚定的立场,“更已经成为当前台湾的主流民意,也是社会最大的公约数。”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所谓“台湾共识”说得天花乱坠,捧得极高。如此的宣示与认知,相信“中国事务委员会”成立后难有什么大作为。苏贞昌在谈到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的动机时表示,“我们的力量必须更集中,我们的策略必须更灵活”,作为一个守护台湾、推动民主的政党,民进党有责任、有使命提出更符合台湾未来利益的大陆政策,这就是民进党今天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的用意。可见,民进党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在意的不是如何设法调整僵化的大陆政策,改善与大陆的紧张关系,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对抗大陆,检讨研究采取更灵活的政策与大陆周旋、斗争,以更好地“守护”台湾。无怪乎谢长廷感叹:“人类的悲剧,就是情势变了,但人不变更”。不得不无奈地期盼民进党有所转变,让社会对该党因应两岸变局有信心。(杨平:江苏省台湾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