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湘陵:两岸经贸进入“深水区”,未来如何走?
华广网10月31日刊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学博士伍湘陵的文章分析进入“深水区”的两岸经贸发展问题。文章指出,进入“深水区”的两岸经贸要有新的突破,必须是经贸合作的“量”与“质”的兼顾发展,同时更应偏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另外,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速度,也是两岸机遇期内获得发展先机的关键点。“深水区”两岸要“知难而进”,做到深入浅出,实现两岸经贸合作的大发展。
全文摘编如下:
目前两岸经贸规模每年都有新的突破,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建设也迈入了快车道,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深水区”。那么处于这一阶段的两岸经贸合作如何找到“涉水点”,继续深化发展,新阶段如何“知难而进”,实现两岸经贸合作新的飞跃,这是两岸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迈入“深水区”的两岸经贸,未来发展之路应着重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
一、两岸经贸合作要更注重“走得稳”。两岸经贸合作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众多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两岸有着长时期的互信积累,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稳定的政策保障。同样,对处于当前状况的两岸经贸,未来要有新的突破,重点也在于如何营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保证其平稳发展。要继续保持两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并处理好政策与两岸经贸发展质量的关系。这也就是说,两岸政策既要能巩固已有的经贸合作成果,同时又要有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两岸经贸合作要实现稳定发展,必须要有相关的常设机构来领航,这就要求两岸要加快推进互设事务性机构和行业领域中的专业性机构。只有兼顾好以上两个层面,两岸经贸合作才能保持“走得稳”。
二、两岸经贸合作要更强调“走得好”。到目前为止,两岸经贸合作的框架已基本成形,两岸贸易规模与投资规模也都有新的突破。但两岸经贸合作,在过去的近30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注重的是经贸发展的规模或者说是量,而忽视了经贸合作的质量。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状态下,两岸都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要通过优化两岸经贸合作结构,带动和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质量,从而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两岸经贸发展层次,必须改变以往低层次的货物往来,实现两岸技术、知识、专利产权等高层次的贸易活动。另就投资来说,投保协议签订后,两岸投资基本上实现了双向发展,那么在投资结构上两岸更应有针对性的确定投资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项目规模结构等,以确保投资资金本身附加值的显现。在两岸经贸合作趟过“浅水区”,进入“深水区”后会更注重以质取胜。
三、两岸经贸合作也要“走得快”。在两岸经贸合作有一定的基础和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加快两岸合作步伐,是经济本身发展的规律,也是全球区域经济整合潮流下的客观要求。当然,两岸经贸要实现“走得快”必须是以“走得稳”与“走的好”为前提,只有在这两个前提下两岸经贸合作才能实现快速推进。这就要求两岸有常态化的对话机制,从而能适时地交换意见,制定和完善两岸经贸合作协议。
进入“深水区”的两岸经贸要有新的突破,必须是经贸合作的“量”与“质”的兼顾发展,同时更应偏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另外,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速度,也是两岸机遇期内获得发展先机的关键点。“深水区”两岸要“知难而进”,做到深入浅出,实现两岸经贸合作的大发展。(伍湘陵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