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石正方:松绑陆资赴台,有利于纾困台湾经济

2012-10-19 09:1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华广网18日刊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教授石正方的评论文章分析指出,松绑陆资赴台,有利于纾困台湾经济。文章说,从长期而言,还有助于推进台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提升台湾经济竞争力;而从促进两岸营商网络对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实现两岸经济互利双赢角度来看,大幅松绑陆资赴台政策,也是势在必然的选择。

  全文摘编如下:

  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不利的背景下,台湾出口衰退、投资萎缩、内需不振,就业形势持续恶化,民生痛苦指数不断升高,对当局施政形成严峻挑战。针对台湾经济困境,领导人马英九在日前的演说中,再度提出以“拼经济”为主,着力改造产业结构、增加产业附加值,以及排除投资障碍,以达成提高薪资水平、扩大就业的目标;表示不仅会继续加大两岸交流,同时也要进一步松绑法规,营造更友善、更便捷的投资环境,为台湾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游客,大幅增加就业机会,并强调未来“开放是常态,管制是例外”。

  马英九的讲话可谓“务实拼经济,理性看两岸”。2008年6月以来,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局面所创造的“和平红利”,助力台湾经济、造福台湾民众,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困境下,更凸显两岸经济深化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加大吸引陆资挹注台湾经济,提振经济景气,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是必要途径之一。

  据台湾当局有关部门统计,迄今陆资入台投资共3.1亿美元,聘请5532名台湾劳工,已经显现一定的就业促进效应,同时也吸引了外商赴台投资,并带动台湾出口。3.1亿美元的陆资,数目虽小,但意义重大:其一,标志着两岸双向投资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并已为台湾经济带来了“红利”;其二,预示着陆资入台的成长空间和预期效应巨大,对于台湾经济转型和就业促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三,表明台湾的陆资来台开放政策亟待检讨,亟需加大开放力度。实际上,自2009年6月开放陆资赴台投资以来,台湾当局已3次调整开放政策,加强开放力度。累计至今,制造业开放项目为204项、开放幅度为97%;服务业开放项目161项、开放幅度51%;公共建设开放项目43项、开放幅度51%。从数字上看,开放幅度颇为可观。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开放投资的幅度在不断提高,开放面在不断拓展,但实质性的限制依然存在,如制造业、服务业、公共建设中作为空间较大的产业均不允许陆资独资,而且严格限制参股比例、不得有控制权等,另有其他如专案审核等限制,此外,也存在陆资对岛内营商环境的不熟悉,担心信息不对称风险等原因。凡此,使得陆资入岛投资形同“鸡肋”,成长难如预期。

  开放陆资入台投资对于纾困台湾经济的作用显而易见,也是台湾各界绝大多数的共识。但过去囿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特别是两岸政治互信的不足,台湾当局有所谓安全的顾虑,台湾民众有担心两岸经济体量悬殊下,陆资入台会冲击到岛内经济的担忧,陆资入台一直迟迟不得成行,造成如今两岸投资严重不对等的非正常局面。实际上,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对两岸事务的处理及对大陆经贸开放都曾因循这一狭隘的“政治思维”而诸多设限,不得及时、合理开放。如台商赴大陆投资也经历了从“正面表列”到“负面表列”的缓慢过程,其结果是常常错失发展良机。而2008年以来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机制化的大步迈进,两岸“三通”、ECFA的签署、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等,包括陆资赴台的启动,这些政策开放,为台湾带来了丰厚的“开放红利”,证明两岸经贸往来的便捷化、自由化、双向化发展,有利于台湾经济,而不是冲击台湾经济:两岸“三通”后台商资本的“鲑鱼返乡”、3.1亿陆资入台创造5000多个就业机会等,都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近年来,两岸基于“九二共识”,透过两岸两会协商平台等多层次沟通管道不断深化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和包容,逐渐累积互信。在此基础上,两岸两会协商签署了一系列制度协议,并有效推进了ECFA后续协商,为两岸经贸交流的双向化、自由化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两岸第八次陈江会签署的《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则为两岸双向投资保护和投资促进提供了法律依据。值此背景下,为排除投资障碍,促进岛内投资,盘活台湾经济,台湾当局有关部门拟加速推动第四波陆资入台相关政策调整,在“开放是常态、管制是例外”的基调下,陆资入台有望获得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而实现规模成长。

  总之,开放陆资入台,短期内有利于台湾挹注产业发展资金、创造就业机会、纾解台湾经济困境,长期而言,有助于推进台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提升台湾经济竞争力;而从促进两岸营商网络对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实现两岸经济互利双赢角度来看,大幅松绑陆资赴台政策,也是势在必然的选择。(石正方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教授)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