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年:透明是化解台湾廉政危机的关键因素
台湾《中国时报》6日发表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杨永年的署名文章说,前“行政院秘书长”林益世索贿疑案,让许多人感觉不可思议,纷纷想了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这起事件,让马英九坚持的清廉执政受到许多挑战,如何能化危机为转机?马英九公开表示将追查本案到底,不管层级多高,都要严办到底。笔者同意这样的作法,不过,制度的改变,除了祭出司法,还得使用政治、行政或更多的方式,才可能奏效。若司法只针对林益世过去的行为与法律(刑事)责任进行调查,并不一定会针对影响贪渎行为背后的制度或环境因素有所影响或改变。或若制度因素不改,不同的人仍可能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下犯下类似的错误。因此,除了林益世个人因素外,我们得深入了解此个案背后的台湾制度问题,到底在哪?
文章摘录如下:
除了林益世个人因素外,我们得深入了解此个案背后的制度问题,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三大(廉政)制度问题。
第一,政治文化不透明:很多人都知道,选举要花钱,而且要花很多钱;问题是,钱从哪里来?钱花到哪里?很多人心知肚明,虽然近来检警调查贿查的很紧,但还是有许多人铤而走险。因为很多人(特别是政治人物)认为,没有花钱就是选不上。不撒钱,桩脚不会积极帮忙拉票,有些偏乡的选民没有“走路工”,不会去投票。在这样的政治或选制文化里,当选的政治人物,当然要想办法把在选举花出去的钱,再赚回来。或者,若有谁能提供巨额政治献金,他就想尽一切办法为“金主”服务。而这又和以下两个议题有关。
第二,政治献金不透明:虽然台湾在2004年已通过“政治献金法”,但几年下来,政治献金的规范效果有限,很多地区仍然“贿声贿影”或政治献金转了几个弯仍发挥许多游说效果。或许政治献金法存在执法困境,使得政治献金走入地下;或许台湾政治文化少不了关说与人情,使得该法出现窒碍难行之处。重点是,很多“贪渎”问题,都在游说机制(或政治献金)不够透明的情形下,存在许多不正当的“竞争”暗盘。许多廉政的问题于是发生,特别是经济利益庞大的“无本生意”或“有毒废弃物生意”竞争者众,而这还牵扯下个问题。
第三,行政透明度不足:长期以来,许多必须公开招标的工程、业务、劳务(包括有毒或无毒废弃物处理),虽然都被要求公开透明;但都因“各种因素”,使得厂商必须施展各种花招(关说或施压)才能得标。甚至为了抢标,通常必须动用黑道与白道,以“摆平”各方压力或势力。所谓的工程或劳务品质,当然受到影响;或所谓的“公关”费用当然惊人。换言之,此次“炉渣案”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这次不是索贿金额“乔”不拢,很可能船过水无痕,又是同家厂商继续得标或得以优先签约。
透明是化解目前台湾廉政危机的关键因素。但关于第一、二项的改革,属于政治层次,不一定是“总统”或“行政机关”所能立即着墨。至于第三项施政透明,却是目前马英九与行政团队可以着力之处。如果马与执政团队能趁此机会建立公开透明的施政机制,让政治力无法或难以介入行政运作。
具体而言,执政团队不如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借由这起个案,建构透明公开与全民监督的中钢、中油、台电……等委外或外包机制。或可从中钢公司着力,也许可让执政团队化廉政危机为转机。或许透过司法手段可以办倒了几个人;透过人事手段,也可以更换几个首长;但如果环境诱因或资讯不透明的制度因素仍在,廉政改变的效果可能受限。(作者为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台湾透明组织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