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苏贞昌难以开创民进党发展新局
华广网6月1日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的评论文章分析苏贞昌入主民进党之后的发展格局。文章指出,苏贞昌对两岸关系议题的表态充满着矛盾,预示着未来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仍将停留在技术和策略层面,而不会有根本上的战略性调整。
全文摘编如下:
民进党主席选举终于在激烈的争斗中落幕,不出预料,被外界看好的苏贞昌如愿当选新一届党主席。当选后,苏贞昌正马不停蹄地撮合党内各派,力图展现新人新政。然而,苏贞昌对于马英九“会面”提议的回应和对于两岸议题的静态,难免显得过于权谋,过于圆滑,过于保守,甚至立场矛盾,这似乎预示着苏贞昌既难以走上蓝绿和解之路,也无法打开民进党发展两岸关系的死结。
党主席选举之后,马英九在第一时间送上花篮表示祝贺,希望与最大在野党新任主席苏贞昌能够会面,化解蓝绿对立,这也是马英九“520”就职演说的重要主张之一。然而,苏贞昌并没有给予积极善意回应,而是采取模棱两可的做法,强调“若有机会,应该是为共同增进民众福祉而努力,那么见面是应该的,如果只是为见面而见面或作秀,那就不必了”。苏贞昌这样的回应,话虽没说死,留有一定空间,但显然与“电火球”以往“冲冲冲”的直爽风格形成鲜明反差,也与民意的期待有相当落差,据台湾有关民调,超过7成民众认为应该举行“马苏会”。苏贞昌之所以对“马苏会”模棱两可,背后当然是政治上的权谋和算计。然而,如此工于权谋算计亦表明,苏贞昌并没有什么大的政治格局,仍将继续蓝绿恶斗的老路,而不会走上蓝绿和解的新路。
当然,外界最为关注的还是苏贞昌的两岸立场与政策主张,即苏贞昌当选党主席之后,民进党现有的两岸政策会不会调整?民进党与大陆的关系会不会有大的改变?这是涉及到民进党重新再起和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然而,苏贞昌对两岸关系议题的表态充满着矛盾,预示着未来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仍将停留在技术和策略层面,而不会有根本上的战略性调整。
一方面,苏贞昌表示,对不断变化的大陆,态度要开放,方法要灵活,要与时俱进,不回避与大陆接触,要自信积极与大陆互动,也提出民进党应恢复“事务部”;然而,另一方面,苏贞昌却表示,“民进党原有的价值、坚持、立场不变”,民进党也没有必要因为败选而非得改变原有的立场。苏贞昌上述主张明显自相矛盾,因为,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的原有立场就是“台独”、“一边一国”,就是否定“九二共识”,坚持原有立场民进党就无法打开大陆接触与互动的死结,要实现与大陆接触互动就必须改变民进党原有立场,民进党在坚持原有立场和与大陆接触互动二者之间不可能兼得,这是人所共知的事。然而,苏贞昌却想二者兼得,这怎么可能?
众所周知,苏贞昌参选民进党主席志在角逐2016年选举“大位”,当选后的感言核心也是要率领民进党重返“执政”之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尽管涉及议题众多,但如何调整两岸政策仍是关键,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与挑战。如果不调整对大陆的“冷战”旧式思维,不对两岸政策进行大的调整,只进行有限的技术性调整,仍维持既有的敌对态度或政治立场,既不放弃“台独”主张,又不承认“九二共识”,在未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则依然难以赢得多数选民支持,苏贞昌欲带领民进党重返“执政”之路恐怕也只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另外,民进党主席选举之后,表面上民进党发展进入所谓的“苏贞昌时代”,但实际上党内主流精英更希望蔡英文能够代表民进党参选下届台湾领导人选举,这在党主席选举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只是其他党主席参选者实力与苏贞昌有很大差距才让苏得以当选。这也预示着围绕下届台湾领导人选举之争的苏蔡矛盾将是未来民进党内部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党内的改革与两岸政策的调整等,均将围绕这一矛盾展开,因而很可能让两岸政策成为党内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预示着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调整将更将困难。(王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