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第二波陆客赴台个个游的机遇与挑战
近日,第二批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试点城市名单出炉,广州、成都、南京等地的居民终于可以享受到“无拘束”的宝岛游玩之乐,不用再受“团进团出”规则的掣肘。对此,台湾《旺报》18日发表暨南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王鹏的署名文章指出,与先前的谨慎不同,本次开放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不仅试点数量一下从3个提高到10个,而且还加入了重庆、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城市。从第一批开放试点的效果看,可预见未来赴台观光的陆客人数将呈爆发性增长,游客的素质、需求结构也将更加复杂。
文章摘录如下:
事实上,一个值得借镜的案例就是“东方明珠”香港。自2003年以来,自由行政策使得赴港旅行的大陆游客数目激增,为遭受“97亚洲金融风暴”重创的香港经济带来巨大的外部需求,极大刺激了香港旅游服务、酒店餐饮、零售商贸等行业的发展。
与此类似,台湾在经历了上世纪70、80年代的高速发展后,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产业转移趋势的加剧使得岛内需求大幅下降、经济下滑、失业率增高,四小龙的光环逐渐褪去。而此时大规模开放陆客赴台观光,无疑是为萎靡的台湾经济打入一剂强心剂,而且还能促进两岸的文化、经贸交流,无论是对大陆还是台湾而言都是一个利多。
然而,此前爆发的陆港两地骂战却为自由行政策蒙上了一层阴影。台湾在开放陆客个人游后同样可能遇到类似问题。而且本次开放的区域范围非常广,可预见未来台湾遇到的旅游纷争不会比香港少。如何在保护本地居民利益的同时,让来访陆客获得最满意的旅游体验,将会是当地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
总体而言,赴台个人旅游力度的加大,对台湾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考验台当局智慧,做好相关应对工作任重而道远。笔者建议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两岸缺乏沟通由来已久。不了解带来不信任,不信任引发冲突与纷争。面对与日俱增的陆客人数,加强宣传与沟通是根本之策。
台湾方面不妨多向民众宣传大陆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发达的传媒产业,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陆游客介绍台湾的民俗、习惯、饮食、民性以及异于大陆的交通、旅游、办事规则。
笔者建议,可以发挥台湾社会“人情味”浓厚的特点,鼓励民众主动与陆客沟通,让本地居民在通过旅游产业获益之余,也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温情,促进双方真心去拥护、支持个人游政策。
第二,可预见,在个人游深化之后,将极大刺激旅游观光、酒店餐饮、零售商贸、交通等方面的需求。台湾方面不妨未雨绸缪,及早开展需求预测和影响评估,为相关产业提供战略规划建议,提前做好人才培育,以防止旅游市场供求失衡影响台湾的旅游形象。
同时,为陆客提供制度上的便利也同样重要。如在台的通讯交流、金融服务、资讯提供、应急处理等,其在人性化、便利化方面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目前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仍存在部分限制,如财产门槛、收入门槛等,但门槛的存在并不能阻止两岸交流的大潮。一方面是两岸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强烈意愿,一方面是全球经济衰退形势下萎靡的台湾经济。我们可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两岸互通商贸、旅游的限制会越来越少、门槛会越来越低、内容形式会越来越多样。更多的大陆居民体验到宝岛的美丽,“阿里山”和“日月潭”不再停留在大陆的课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