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蔡逸儒:台湾为何成了反面教材

2012-04-11 14:0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日刊出中国文化大学中山研究所教授蔡逸儒专文,文章说,4月6日台湾《联合报》头版头题,引述新加坡《联合早报》及《海峡时报》5日的报导,说是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及人力部长尚达曼引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台湾人过去十多年来平均名义增长有限,如果加入通货膨胀因素,实质所得大幅减少。尚达曼指出,如果阻止外国人才进入,新加坡将重演台湾故事,丧失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尚达曼的警语立刻在台湾引起广泛回响,不但各大媒体争相报导,社论专文分析,各报民意论坛、电视媒体的政论节目也多有讨论,目的当然不在羞辱自己,而是想要找出问题,探讨台湾为何沦落成为其他国家的负面教材,亚洲四小龙之尾,想要化危机为转机,甚至有人建议,台湾当前最应该引进的人才就是尚达曼。    

  台湾为何失去珍贵的20年  
   
  其实,在笔者看来,台湾今日的处境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和日本及南美国家一样,台湾已经失去了将近20年的宝贵时间(lost two decades)。  
   
  回顾过去,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婴儿潮出生的台湾民众可以说是命不好、运好,出生时社会贫困,但等到这些人受完教育进入社会刚好碰到经济起飞,只要有点本事,机会俯拾皆是。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可以说是命好、但运不好,出生时社会已经相当繁荣,没有吃过任何苦头,但进入社会时却是机会不再,苦日子等在前头。  
   
  月前,笔者在和美国长春藤名校的教授讨论当前年青人的教育和就业问题时,两人都同意,现在真是个困难的时代,且不说欧洲的问题严重,美国名校的毕业生同样是毕业后找不到适当、有尊严的工作,欠了一大堆的就学贷款,若还想要买房子,那真的得要从中国唐朝就开始存钱才有可能。台湾的情况同样不遑多让。  
   
  台湾今日的处境除了不能引进高端人才之外,有部分是因为全球化的结果,有部分是台当局产业政策、法令的不够周全所致。李登辉的“戒急用忍”、陈水扁的“积极管理”都让台湾付出惨痛的代价,浪费了时间和资源。台湾现在的问题是饼已无法做大,贫穷世袭的可能已经出现,大家都得了红眼症,于是情况更是每下愈况。  
   
  今日的台湾远远落在新加坡、韩国、香港之后,台湾“行政院主计处”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台湾上班族的实质薪资比13年前还要低,难怪民众觉得痛苦。  

  过去,笔者常说,无耻的政客、无聊的媒体以及无能的当局,终于导致民众无辜受害;今日笔者必须承认,台湾部分民众也不是那么的无辜,可怜之人或有可恨之处。  

  台湾应借镜他人深自警惕  
   
  台当局的大政方针、人口与教育和产业政策、朝野之间的政治斗争、公营企业的浪费与缺乏效率、大锅饭心态,不当采购、探勘、人力配置等等当然都必须由上而下加以检讨,但台湾许多民众的仇富心态,动辄把能力较好而领取较高薪资的人都视为“肥猫”,人人喊打,凡事只享权利却不尽义务的作法,同样不敢让人恭维。  
   
  从内到外,现在大家好像觉得天下人都对不起台湾,一点点小成就就要贴上“台湾之光”的封号,反映出台湾自怜自艾的一面,而且“红眼症”横行,抱着看不得别人比自己更好的心态,再加上从来不用功、肤浅至极的台湾媒体和名嘴,及只问立场、不讲是非的政客,彼此交相指责,长期下来,终于造就了一个“理盲滥情”的台湾社会。恶性循环、向下沉沦的现象已然出现。  
   
  日前因为美牛及禽流感处理略有瑕疵而“被骂到臭头”的马英九当局,目前又因为油、电、瓦斯先后上涨,学费、水费可能调整,面临严厉的批评,由于通货膨胀隐然即将发生,工薪阶级在薪水不涨,其他全部上涨的情况下,不安全感已然漫延开来。大家都要抗议,有人更要示威,有些想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有些做法则让人不以为然。理性似乎成了奢侈品。  
   
  现在台湾不少民众对什么都有意见,油电涨价固然不满,都市更新拆毁民房更要抗议,学费想要涨价则绝不容忍,什么事都要找个理由好让台当局赔偿,好像大家最好坐在家里不必工作,全民由当局全面照顾最好,管它钱从哪里来。中钢前董事长王钟渝说,现在的社会是非不明,媒体误导民众,名嘴乱扯,而鸿海集团的郭台铭及远东集团的徐旭东也曾痛斥,某些台湾民众已被宠坏而不自知,这些观点并非没有根据。  
   
  中国古话说,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看别人、想想自己,中国大陆这几十年可观的成就不过就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罢了,而新加坡、韩国、香港的成功又何尝不是如此?台湾由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之首掉到今天的末段班,如果还不晓得深自警惕,再继续因循苟且下去,政客再拿“爱台湾”的大帽子压人、骗人,大家未来的苦日子还在前头。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