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杨立宪:把握先机深化和平发展局面

2012-04-01 15:31: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杨立宪研究员在《中国评论》月刊3月号发表专文《进一步深化和平发展局面——未来四年的两岸关系前瞻》。作者认为:“台湾‘1.14’选举的结果,为维护两岸关系前四年和平发展的成果、确保今后四年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继续前进,争取到了宝贵的先机。国共两党和两岸执政当局应把握机遇,巩固政治互信,深化经济、文化与社会层面的交流,朝着建立更紧密的两岸关系的方向迈进。”“未来四年,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国共两党所共同宣导并推动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前进,和平发展之树必会结出更多的果实,嘉惠更多的普罗大众,两岸之间全方位的连结将会更加紧密,任何制造分裂、对抗、倒退的企图将注定不得人心,两岸的炎黄子孙一定会走出一条符合‘和平、发展、双赢’的整合之路。” 

  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应有的走向 

  台湾选举结束,人们在激情平复之后,开始思考未来四年的两岸关系究应何去何从及如何操作?毫无疑问,和平发展的路线应该得到坚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循序渐进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应该得到延续,但与此同时,人们有理由期待和平发展水准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政治互信更加巩固,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更加深化,社会融合更加平常,和平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普罗大众,和平发展的路线不再因岛内政党竞争而有改变之虞。唯有如此,才可能为受到两岸主流民意支持、国际社会肯定的和平发展局面,注入更多的活力,激发更大的动力,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使之不动摇、不逆转、可持续。  

  所谓“政治互信更加巩固”,应是指国共两党暨两岸执政当局,应对“九二共识”的本质有更清晰一致的认知,那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现阶段主权重迭、治权分享,双方均应努力维护“两岸一中”的格局,暂时搁置政治争议,寻求和平发展双赢的路径;大陆应尊重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的权利,适度满足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愿望,为台湾同胞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便利,台湾则应理解并尊重大陆同胞渴望民族振兴统一、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情感与愿望,不挑战中国大陆在政府间国际组织代表“一个中国”的地位,两岸应透过平等协商务实解决台湾扩大参与国际活动的难题,努力避免在涉外事务中不必要的内耗,逐步找出解决主权重迭难题的办法。同时,双方均应努力降低敌意,增进军事互信,谋求尽早结束敌对状态之策。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一事应尽快落实。 

  在笔者看来,台湾方面过于强调“主权独立”,有凌驾于两岸关系之上之嫌,容易引起大陆同胞的误解,进而影响两岸之间的互信。换言之,马英九当局应以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为台湾内外政策的基石,“九二共识”究竟是“一中各表”还是“各表一中”并非重点,“两岸一中”框架才是重点,台湾寻求更大的国际活动空间不应以突破这一框架为代价,否则,两岸政治互信动摇,和平发展难保,对两岸而言尤其对台将是不可承受之重。马英九当局可以“时机条件不成熟”来拒绝政治谈判、商签和平协定及两岸领导人见面,但不应放弃与大陆一道创造条件,在未来四年里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做必要的准备与尝试。 

  如何使两岸关系能够突破政治难题,使和平发展走上不归路,这不仅事关两岸关系发展和亚太地区和平的大局,也事关马英九本人的历史评价。按照常理,马的第二任已无连任的压力,应该而且可以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将格局放更大一些,法古今之完人,立功立德立言,与大陆一道,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下一个可长可久的坚实基础,从而在中华民族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马本人祖籍大陆湖南,生在香港,长在台湾,学成在美国,公职生涯在台湾,现身兼国民党主广和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双重身份,拥有国际法专长,了解两岸关系问题之由来及症结所在,故有责任、有能力、有条件在第二任内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迈出步伐,作出贡献,为未来四年更上一层楼奠定基础。马要想青史留名,不可不对此三思。 

  所谓“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应以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为契机,积极落实ECFA,扩大两岸经济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完善合作机制,实现取长补短互利共赢。两岸经贸关系虽在最近四年里发展迅速,特别是ECFA的签订使两岸经贸联系进入制度化、机制化运作的新阶段,但离“正常化、自由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应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 

  当务之急应积极落实两岸已签的ECFA及其它协议,确保ECFA早收计划顺利实施,积极推动四大后续商谈(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等)。除外,应继续研讨共同参与华人经济区及连接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可行性,提升应对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探讨两岸产业合作布局和重点领域,开展双方重大专案合作,积极推进两岸的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绿色环保产业、农渔业及中小企业的合作;推进两岸的智慧财产权保护和双向投资保护,支持并引导扶持台湾民众在大陆创业;鼓励两岸企业共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庆两江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大陆新经济区的开发与合作,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推进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 

  所谓“文化交流更加深化”,不仅指现有的民间各项交流应继续,每年一次的两岸大型经贸文化论坛和海峡论坛应照常举办,还应在制度化、机制化、正常化上有所突破。例如:比照ECFA商签文化交流协议,如果范围太大,可以区别教育、文艺、广播、影视、出版、传媒、宗教、体育、医疗卫生、文创产业等各个门类,分别商签;也可思考仿照“台旅会”和“海旅会”互在对方设办事处的模式,优先研究教育传媒医疗卫生部门互在对方设办事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积极推进两岸在上述文化行业、产业暨事业上的合作,适时解除各种不必要的限制,为两岸文化交流开大门。 

  广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领域的交流都更为深刻、更为长久、影响更大。因此,两岸文化交流应秉持尊重包容多元、相向而行、顺其自然的原则,以丰富两岸民众的精神生活、拉近两岸民众的情感距离、沟通两岸民众的价值观念、增进相互之间的瞭解与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加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目标,不宜搞意识形态对抗和强加于人。 

  所谓“社会融合更加平常”,除了应进一步创造条件促成两岸民众自由往来,促进两岸民众相互通婚求学经商和交流交往,保障台商、台属、台干、台生以及“陆配”、陆商、陆客、陆生等的基本人权,努力减少乃至最终消除相互歧视性的规定与做法;进一步加强两岸青年、妇女、工会、农渔会、民间社团、基层组织、政党和各行各业之间的大交流;加强两岸合作打击犯罪,保障交流秩序;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理,保障两岸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促进两岸人员交流交往和社会融合的目的,应是增加两岸民众同文同种、同宗同族的归属感,化解因历史错误、长期政治对立而造成的两岸民众的情感隔膜和敌对意识,为中华儿女提供较为和谐的交往、生活与工作的环境,促进两岸同胞的大和解、大团结。目前两岸同胞大交往的局面只是初步形成,距离全面自由的交流、融合尚差很远,两岸都有一些障碍和阻力有待克服,未来四年应力争有更大的突破。 

  所谓“和平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普罗大众”,是指应改变目前台绝大多数民众对两岸和平红利“无感”或感受不深的情况,让和平发展的好处切切实实地体现在台湾的就业率、经济增长率、薪资增长率、社会保障率、族群融合、贫富差距缩小、社会公平正义上,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生存福祉挂钩。 

  所谓“和平发展的路线不再因岛内政党竞争而有改变之虞”,主要指要通过和平发展红利普惠大众使和平发展路线更加深入人心,使“台独”分裂路线和两岸对抗主张更加没有市场,使民进党认识到要想重新执政必须务实调整观念与做法、向主流民意靠近,使台湾的“立法机构”成为理性务实辨论之场所,使每一场重大选举都成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全民教育运动,从而能够经受住岛内政党竞争的考验。简言之,就是要造成和平发展路线不可逆转之势。 

  显而易见,在上述诸方面中,政治互信是基础和保障,决定其他各项指标的进展速度、品质、面貌与成败,两岸执政当局必须慎之又慎、小心呵护。其他各项指标是对两岸政治互信程度的检验与落实,互信度越高,“克难前行”的动力越足,和平发展的红利就会越滚越大、越生越多,受惠民众面就会越来越广,和平发展就越有保障,进而形成良性回圈。相信有前七年国共两党互动的经验,有马英九执政第一任期两岸互动的经验,未来四年的两岸关系应该能够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