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翌鹏:民进党反省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华广网9日刊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李翌鹏的评论文章分析民进党败选后的反省工作。文章指出,这次党内要求反省的声浪看似很大,但最终恐怕也难免“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难以在观念、现实、时机上实现突破。
全文摘编如下:
1月14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落败之后,民进党内希望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此起彼伏,不少人据此认为民进党此次两岸政策调整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其实,民进党历史上也多次出现选举败选后党内要求检讨两岸政策的声音,但绝大多数都是“光打雷不下雨”。这次党内要求反省的声浪看似很大,但最终恐怕也难免“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难以在观念、现实、时机上实现突破。
第一是观念。民进党要想从根本上调整两岸政策,就必须解放思想,大破大立,针对“台独党纲”、“九二共识”等核心问题进行务实处理,突破“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制约。谢长廷提出“即使是‘台独党纲’,没什么不能修”,“民进党两岸政策应该往中间靠拢”,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向。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声音在民进党内还并非主流,主要是因为很多民进党人观念上还是认为,“台独党纲”是不能撼动的“神主牌”,民进党不能放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立场,依然不甘心、不放心将“台独基本教义派”及其支持者拱手让给“台联党”。他们担心一旦民进党改变“台独”立场,不仅得不到深绿民众的支持,无法巩固基本盘,也难以获得中间选民的认同,变成“两面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台联党”就会趁虚而入,取而代之,民进党甚至可能面临分裂或解体的危机。这种观念不改变,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可能有大的调整。
第二是现实。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调整要承受和突破台湾政党政治和政治斗争的现实压力。台湾是实行政党政治的地区,民进党虽然败选,但依然声称要扮演“坚定的反对党”和“政治制衡者”的角色,有时候甚至不惜要“为反对而反对”,以凸显民进党作为“反对党”存在的价值。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主张上必须与国民党有所区隔。一些民进党人士担心,民进党如果真的在两岸政策上与国民党趋同,会让选民认为民进党丧失“民主精神”,丧失了自己的政党特性,从而失去他们的支持。而且,两岸议题往往是国、民两党政策分歧最严重、冲突最激烈的领域,也最能够为民进党政治人物赢得“镁光灯”和新闻版面。因此,从政治现实的角度考虑,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也不可能完全向国民党靠拢。
第三是时机。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在时机上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只为选举而调整”的考量。回顾过去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要求民进党两岸政策检讨的声音,往往出现在败选之后;而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行动则大大滞后,往往出现在选举之前,体现在候选人的选举政见之中。这就使得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检讨沦为一种为选举考量而进行的策略性调整,不仅无法取信于大陆,也让台湾人民不放心。这次民进党败选后,虽然党内立即出现了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两岸政策检讨并非迫在眉睫。其中有两个主要理由,一是民进党内的权力结构面临重组,这是首要任务,还顾不上检讨两岸政策;二是台湾今后两年没有选举,2014年的选举也是地方选举。第一个理由尚可理解,而第二个理由就充满选举考量,说到底还是要等到2015年下一任候选人出现后,才要提出两岸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内容。
由此可见,如果民进党依然不改变“台独”理念,依然从选举需要和政治斗争的角度看待两岸政策,就难以将此番党内要求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转化为调整两岸政策的行动。但“形势比人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不可挡,民进党如果还是“光打雷不下雨”或者“雷声大雨点小”,势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李翌鹏”系“李鹏”的笔名,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