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如何提升岛内影视产业质量与竞争力?
台湾《联合报》今日刊载台北艺术大学教授邱坤良的评论文章,探讨岛内电视剧与公共电视的发展现状。文章指出,岛内为振兴影视产业,对岛外节目采取禁制措施,但“禁制”只是手段,提升影视质量与竞争力才是目标,如果本土戏剧节目长期无法振作,再怎么垄断也是枉然。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通讯传播委员会日前在通过某戏剧台换照时,呼吁该台须承诺在黄金时段降低韩剧比率。通讯传播委员会的声明义正词严,放在当前电视产业生态,似乎只是无关痛痒的例行公事。
为振兴岛内影视产业,对岛外节目采取禁制措施,在所难免,韩国保护自制节目,促成影视业勃兴,就是最成功、而为台湾影视业念兹在兹的例证。惟“禁制”只是手段,提升影视质量与竞争力才是目标,如果本土戏剧节目长期无法振作,再怎么垄断也是枉然。
台湾地区电视制作条件不及大陆以及日韩,却曾经是最热门、最赚钱的电视节目。当媒体开放,频道骤增、竞争激烈,加上岛外戏剧节目“入侵”,台湾电视生态大受影响。然造成本土剧没落的原因虽多,主要仍在制作心态。相关法令明定电视台必须播出一定比例的自制节目,但多数频道为降低成本,转向谈话性节目或回放旧剧。少数自制乡土剧或偶像剧,手法粗糙、俗套,同类型戏剧一再重复。
制作单位常把这种现象推给市场与观众,彷佛制作严谨的戏剧就容易曲高和寡。殊不知台湾观众即便在50年前的贫困年代,看戏也十分积极,而且内行,否则不会出现几百个剧团在各地戏院靠票房维持营运的情形。电视剧出现之后,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顺着剧情走,逐渐形成观赏习惯,制作水平与观众收视率形成恶性循环。
当下电视剧被视为文化创意产业之一,常耳闻某电视台积极结合产创人才,筹拍大型电视剧,并向当局申请投资,或申请低利贷款、经费补助。然而,这类计划多利用热门话题或“现成”制作,希望快速成本回收,极少有系统地经营题材,培养人才,拟定严谨的制作流程与营销策略。
日韩制作的电视剧比台湾地区严谨,MBC的历史剧《大长今》除了剧组工作团队,历史与时空环境,衣食与医药、礼俗都有专家学者参与,制作成本所费不赀,却也创造高收视与产业利润,提升韩国文化形象。
再以NHK《坂本龙马传》为例,京都的天皇、江户的德川幕府,以及萨摩、长州、土佐、纪州诸藩俱有专人做考证,人物化妆、造型、场景设计也极为考究。每一集还附加介绍剧中事件的人物事迹、遗址,提供观众参访的交通信息,带动观光产业。MBC是韩国公共信托,但走商业路线的民营电视,NHK则为日本公共电视,它们的高质量制作,显示本土影视文化环境的关联性。
日韩的“他山之石”道理简单,执行技术也不复杂,岛内却只能道德劝说,迟迟无“法”落实。社会殷切寄望的公共电视体质羸弱,当局又放任董事会与运作体制紊乱,只能推出一般电视台能做、也在做的节目,或购买岛内外“成品”。公视自制戏剧节目虽较一般电视台严谨,只类似为角逐金钟奖而产生的“金钟剧”,缺乏制作历史大戏的能力与魄力,岂能为台湾的电视剧起带头作用?(邱坤良 台北艺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