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允光:辛亥革命影响深远 两岸努力提升民众福祉
辛亥革命结束了禁锢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华广网18日刊载厦门市台湾学会理事邓允光的文章指出,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如今,两岸人民正以不同方式追寻和实践着孙中山先生的理想,人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共同提升两岸中国人民的福祉。对孙中山理想、精神最好的继承和缅怀。
文章摘编如下:
100年前,辛亥革命风起云涌,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满清王朝轰然倒塌,禁锢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寿终正寝,世界东方诞生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起共和而终帝制,不仅是辛亥革命最大的理想,也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从“帝国”到“民国”,从“君权”到“民权”,从“私天下”到“公天下”,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推翻专制制度,而且使民主共和理念真正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中华民族从此翻开崭新一页。从这个意义上看,辛亥革命无疑是成功的,它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历史丰碑。孙中山这位历史巨擘引领了这次历史巨变,可谓功载千秋、万古流芳。为“终帝制”,孙中山义无反顾,愈挫愈奋;为“起共和”,孙中山历尽艰辛,百折不回。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意义具有现代化特质的革命,它践行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中国政治从此开始迈入政治现代化的轨道,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政治现代化是政治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目标和过程,主要包括政治形式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三个维度。辛亥革命是对一个社会居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的、暴烈的变革,取代了千年帝国,终结了皇权专制,抉破了王朝循环更迭的机制,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迈向现代,从而实现政治形式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宪政的理想绚丽多姿,实践惊心动魄,贡献功在千秋,但遗憾也如影相随。辛亥革命无法超越历史的主观局限和客观局限,导致其后民国有名无实。但是,作为一笔政治遗产,辛亥革命对于民主、共和、宪政的倡导与实践,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功能。
民主规定权力的归属,共和规定权力的目的,宪政规定权力的运用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政治架构必然是民主、共和、宪政三位一体的混合政体。在孙中山所要建立的“民国”里,“民权”将代替“君权”,“公天下”将代替“私天下”,“民主制度”将代替“专制制度”,人民“享有自由与权利”,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显然,孙中山设计的也是一种集民主、共和、宪政三位一体的混合政体。这一制度设计,尽管存在诸多局限和不足,但基本体现了现代民主、共和、宪政的主要精神,符合三者发展趋势逐渐融合的潮流,充分显示了孙中山制度设计的前瞻性、进步性及实践性。当然,除了政治遗产,孙中山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东西是“精神”——一种勇于尝试、敢于实践而非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开拓精神,这也正是两岸人文社会科学最欠缺的基因。
虽然孙中山过早地离开了他所留恋的事业,但他的理想、精神并未泯灭。如今,两岸人民正以不同方式追寻和实践着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夙愿“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指出,不论民主主义或是共产主义都在变,两者在竞争中相互影响、互相取长补短。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曾在长时间内被分隔开来。对于这一不幸的过去,人们已经无法改变。但是,如果这种不幸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附带的价值,人们没有理由不加以把握和利用。两岸四地相互分隔的历史,使中国民众分别生活在四个不同的空间,进行着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试验,并获得了关于不同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直接经验。人们完全可以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共同提升两岸中国人民的福祉。我想,这是我们对孙中山理想、精神最好的继承和缅怀。(本文作者为厦门市台湾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