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福建学者:两岸政治交往 特点与趋势

2011-09-22 16:4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许川在《中国评论》月刊9月号发表专文《两岸政治交往研究》。作者表示:“两岸政治交往是新时代两岸交往的重要内容,两岸政治交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它方面的冷热。当前,两岸在经贸、文化等领域交往热络,而在政治方面却是冷门,出现了所谓经热政冷的局面。”“两岸在经贸、文化等方面交往趋于饱和。两岸关系要想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那么政治交往必然是下一阶段两岸交往的重要议题。”现讲文章内容部分摘编如下:

  随着2012台湾选举的日益临近两岸关系持续正常发展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分析两岸政治交往的概况、特点、趋势以及不足,并为两岸政治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

  交往,即是相互来往,两岸政治交往顾名思义就是海峡两岸人民在政治上的相互来往。笔者认为,两岸政治交往不论是单线的还是双向的,它们都是两岸交流的一部分。它既反应了两岸政治交往的事实,又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岸政治交往是两岸人民来往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它交往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两岸政治交往的特点

  两岸政治交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新世纪,两岸交往的方式、内容和途径日新月异。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变化发展的特点,这是让我们沿着这条轨迹继续前进的方向。两岸交往也是一样,它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前期两岸政治交往呈现单线、单向的交往,而当代呈现双线、双向的发展。前期都是大陆的居民发现台湾,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台湾移民,其后代成了现在台湾的主要居民。大陆居民的迁移活动主要是向台湾播散先进的政治思想体制、生产技术等内容,在台湾开发的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之不同的是,近期的交往更多表现的是台湾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大陆早期资本主义思想的追求与汲取和前文所述的台湾老兵探亲、国亲新三党领导人造访大陆。当代的特点进一步揭示了当代两岸政治交往的主动权虽然在大陆,但是其突破点却在台湾。

  (二)前期以官方为主,当代以非/半官方为主。从三国时期到清末被迫割台前,由于中国一直延续着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对台湾的开发主要是以官方为主,由政府直接统一管理,对台湾的开发程度较高,内容也较丰富。二战后,台湾回归中国。由于国共内战导致两岸60多年的分离,两岸各自为政,致使两岸人民在政治认同、思想意识等方面出现了严重偏差,严重阻碍了两岸的直接交往。但是,两岸同根同源的事实不可改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陆热,老兵纷纷回大陆探亲访友,两岸的僵局终于被打破。当时两岸当局并没有进行直接往来,而是授权两岸红十字协会或者成立准官方性质的机构来处理两岸交往中的日常事务。哪怕是在目前这个两岸大和平、大发展的时空背景下,政治的敏感性仍然处于真空状态。两岸当局间的直接对话和交往遥不可及。

  (三)纵观两岸交往的历史长河,在两岸政治交往关系中,中断只是其中一小小插曲,而两岸政治交往与合作才是真正的发展主流和趋势。从三国到现代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两岸交往仅仅因荷兰殖民者入侵、郑成功收复台湾、《马关条约》和国共内战等事件中断了近四百年,而交往的时间却是达到了一千九百多年,说明两岸的交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祈愿,我们应该在这个历史潮流中,更进一步增进两岸的政治交往与互信,规避矛盾与冲突,要以史为鉴,不重蹈覆辙,应该将两岸的政治交往推向另一波高潮。

  (四)两岸政治交往前期,主要是大陆向台湾传播先进的中华文化和生产技术,大陆扮演的是传播者的角色,台湾则是处于接受者的地位。当代,自2005年开启两岸政党交往以来,每年的国共论坛、海峡经济论坛、博鳌论坛等两岸交往平台迅猛发展,两岸交往的关系主角逐渐从政党的自导自演向政党主导经济人物扮演过渡,不难看出,目前的交往主要是两岸政党和经贸的交往为主。

  两岸政治交往的趋势

  (一)两岸逐步从对立与冲突走向竞争与合作,且发展势头突飞猛进。

  30年来,两岸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和进步,自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就一直引起海内外的深切关注。两岸关系风风雨雨走过了30多个年头,两岸关系的每一次缓和与进展,都使两岸人民发自内心的感到欣慰;这期间两岸关系的每一次挫折与倒退,都给两岸乃至国际社会带来不安的气氛,并从而出现紧张和对立的局面。30年来,两岸关系已经从过去的对立与冲突转向了交往与合作。尤其是最近几年来,两岸的交往日趋频繁,不论是量的积累还是质的变化,两岸关系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两岸从对立与冲突走向和平与发展是历史所趋、民心所向,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势。

  (二)两岸政治交往的内容从经贸、文化等方面向政治议题过渡。

  自两岸进行交往以来,两岸将交往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教、文卫等方面,原因是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源,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此两岸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同构型越来越高。2008年两会恢复协商以来,共签署了15项协议、达成了两项共识。两岸在经贸、文卫等方面的交往日趋成熟并逐步趋向饱和。

  2005年4月,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报提出:“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同年5月,胡锦涛与宋楚瑜会谈公报提出,“两岸应通过协商谈判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并期未来达成和平协议,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共同维护台海和平与安全,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2007年11月,在十七大报告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呼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将“和平协议”字样首次写入中共政治报告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有学者指出: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呼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是历史进步,是中国大陆领导人在决策思维上的创新突破,对维护海峡两岸和平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2008年5月,马英九宣示:“未来我们也将与大陆就台湾国际空间与两岸和平协议进行协商”。胡锦涛于2008年12月31日再次郑重提出“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目前经热政冷,且经贸交往趋于饱和的大环境下,两岸政治议题势必会摆上谈判桌,这将是考验两岸专家智慧的时刻,同时这也是两岸关系发展新的突破点。可见,两岸时局是在和平的前进着,两岸签订和平协议是需要两岸共同努力的目标。

  笔者认为在两岸交往的洪流中,应该扩大两岸交往区域范围,让那些偏远的、不发达的区域在两岸的交往当中也能充当一定角色,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两岸的全面交往。

  两岸在经贸、文化等方面交往趋于饱和。两岸关系要想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那么政治交往必然是下一阶段两岸交往的重要议题。但是目前对于两岸政治交流,笔者认为两岸双方都没有做好准备,尤其是在民进党执意坚持“台独”党纲,使得两岸政治交往在范围上受限和内容上受阻。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