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谢大宁:蔡英文的民进党两岸政策底牌

2011-06-20 09:05: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佛光大学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谢大宁日前在《中国评论》月刊6月号发表专文《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务实底线”》。作者认为:当蔡英文确定取得2012选举的入场券之后,相信相关各方最感兴趣,也最希望了解的就是她的两岸政策,以及她所采取的论述了。一般说来,绝大多数的论者大概都相信,蔡英文的真正立场与政策,也就是她的底牌,其实还没有亮出来。截至目前为止,她的所有说法都是模糊的,但这些模糊的说法也的确勾勒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以及一些基本原则。而这些轮廓与原则,虽未必完全限定了她所将会提出的正式立场与政策,但其间存在着某种制约关系,则也是肯定的。

  文章内容如下:

  蔡英文目前两岸政策的轮廓  

  许多论者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多半集中在针对蔡所说“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这八个字作说文解字。。可是它毕竟太模糊了,所以我们最好还是从比较明确的地方来说,也许比较不至于犯错。  

  其实,我觉得从去年马蔡二人关于ECFA的辩论开始,蔡的论述即始终包含着一些固定的论点。如果我们把焦点锁定在这些点上,而略去一些修辞性或是可变的说法的话,也许就比较能清楚勾勒出蔡思考这个问题的轮廓与路数。这其中我觉得最鲜明的一个论点,就是所谓的“国际多边架构”。  

  蔡对这个概念似乎情有独钟,而理解蔡之所以老是要选取这个脉络来说,当然还是得放回到她当年的一些经验来看。在李登辉主政台湾期间,蔡曾经参与过台湾参加WTO的谈判,这个经验显然制约了她对两岸问题的基本看法,特别是两个基本逻辑,似乎对蔡最有吸引力。一是WTO的谈判必须根据既成的国际规则,这是一个比较有“保障”的谈判形式。二是两岸当年在谈判过程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妥协,而这样的妥协模式,也许是蔡认为台湾所可以退让的最大极限。我相信正是这样的逻辑形成了她的两岸思维。  

  一个最好的例证,就是她帮李登辉规划的“两国论”。所谓的“特殊国与国关系”,对蔡而言,她显然并不像张亚中教授当年的说法。蔡英文的“两国论”并没有“整个中国”这顶帽子,而只是两个在文化血缘上有着紧密关系的“国家”——也就是“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某种妥协,所形成的“特殊”关系。这里她并没有刻意去强调此一特殊关系中的主权意涵,但主权显然是个“潜台词”,就像WTO处理类似问题的模式一般。而在这样的架构下,两岸的特殊关系就有了援引国际介入的空间。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模拟,有些不伦不类,因为WTO毕竟只是一个国际经济的组织,而且从其章程中就不必与国际政治中之主权概念挂勾,所以这样的模拟是不恰当的。这样说当然完全正确,但这里我只是说,蔡英文似乎正是以这样的模拟式逻辑,来作为其处理两岸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  

  “两国论”当然很快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李登辉被迫退了回去,然后就是政党轮替,陈水扁上台。不过从两岸的角度看,在陈水扁的第一个任期内,真正主导陈水扁当局两岸思维的,仍然是蔡英文。而蔡英文最经典的一次事件,当然就是阻止陈水扁接受“九二共识”这件事,而在这件事上,蔡英文很清楚地就是根据上面所说的那套逻辑,在思考所谓“九二共识”的。蔡对“九二共识”最反对的地方,就是它没有包含一个“国际”的机制在里面,所以当时她的讲法,就是只接受“九二精神”,而不接受“九二共识”,因为“九二精神”里面含着某种妥协性,这是不违背蔡的逻辑的。  

  弄清楚了这点以后,我们就会了解,为什么蔡不只是在ECFA的问题上,要提出所谓的国际多边架构,而延伸到两岸的政治面时,她还是把国际多边架构当成口头禅的原故。换句话说,蔡并没有因为“两国论”曾经遭到“国际”的强烈反对,而丝毫改变其思维模式,而且很显然的,这仍将是她未来的主要思维。  

  若是如此的话,则蔡的两岸政策轮廓就很清楚了,依照蔡多年不变的思考逻辑,她的未来仍将维持一种没有“两国论”之名的“特殊国与国关系”架构。这也就是说,无论具体政策上,她可以如何灵活地表述,基于思维习惯的固定性,其基本逻辑是很难改变的。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