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方:“十二五”助推海西对台新兴产业合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石正方今日在华广网刊文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专辟“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独立章节,这对于海西进一步提升对台产业合作将是极大的支持,海西应该也必须在两岸新兴产业合作领域先行一步。
全文内容如下:
大陆“十二五”规划力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其着力点之一则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因而业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目前,两岸都确立了未来一段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大陆已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台湾也于2009年推出了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保健、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和四大新兴智慧性产业(包括云端计算、智慧电动车等)规划,作为台湾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新方向。其中重叠和关联的领域,如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两岸可以在ECFA框架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专辟“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独立章节,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这对于海西进一步提升对台产业合作将是极大的支持,海西应该也必须在两岸新兴产业合作领域先行一步。
首先,海西对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大有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还属于潜导产业,不仅在技术研发方面,而且在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方面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海西可以利用对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通过机制创新推进对台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化合作,整合两岸的产、销、研优势,共同探索突破新兴战略产业的“技术瓶颈、市场瓶颈、融资瓶颈”,共同探索创立两岸与全球产业标准,共创区域乃至全球知名品牌。
其次,对台新兴产业合作一定要有所作为。借重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化合作,能够有效带动海西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并打造海西在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力,扭转既往因产业基础薄弱而发展滞后的不利形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海西应前瞻布局,大力推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对台合作。
第三,海西对台新兴产业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础。近年来,福建力推LED、太阳能光伏、精密器械、精密制造方面的对台合作,已初见成效,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如厦门借重对台合作的光电产业集群发展近7年来每年增速高达20%以上,友达光电、宸鸿科技、晶宇光电、乐捷电子、冠捷显示等台资企业纷纷来厦投资设厂,厦门已经成为台湾光电产业在大陆的聚集地;2010年6月,厦门翔安火炬LED路灯项目被列为国家两岸搭桥计划半导体照明产业合作示范项目。这些既有发展和经验将有助于海西进一步拓展对台新兴产业合作。
具体来看,海西对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科学定位合作领域,有针对性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目前,海西对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领域的选择方面,如福建已确定主攻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5个重点,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从定位来看可以说是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一方面关注技术优势、产业前景、市场空间、发展基础等方面条件,选择与台湾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有共识的产业开展合作,根据各自优势做好产业选择与对接,充分发挥效益,共同发展。如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等;另一方面是根据现有基础和可能获得台湾的技术来源角度定位,如较有发展基础的精密器械、精密制造方面,属于大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高端设备制造领域,可以结合台湾在此方面的技术优势共同发展。在科学定位发展目标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央支持海西区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有针对性地建立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提供金融、税收等特惠政策支持,推动新兴产业迅速规模化、集群化。
二是促进海西对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不当,往往会因循大陆传统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路径,即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做加工贸易。海西的基础产业发展有亮点,如福建的电子、资讯、机械、石化等,但主要优势在于生产环节,在于产能量化,而综合竞争力较弱。要突破这一困境,抓住对台新兴产业合作的契机实现跨越发展,就应该着力于合作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应着力推动技术研发、标准定制、品牌共建方面的合作,即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与台湾相关学研机构建立产业信息和技术动态沟通平台,并进一步谋求建立合作研发机制,实现两岸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优势互补。
三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风险投资、搭建信息中介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两岸企业深化协作,突破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瓶颈、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支持合作研发探索产业标准化定制,共同创立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