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请教蔡英文“和”的基础为何?
期盼了这么久,才等来蔡英文的两岸新主张:“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还好,蔡主席的主题中以“和”为贵。可是两岸的“和”基于什么?蔡英文并没有涉及。试想,任何事情都有前提与基础,两岸关系凭着什么才能“和”?如果两岸不为“一个中国”,失去“九二共识”作为基石,还能够“和”的起来吗?
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是什么?她表示:“台湾和中国”在历史记忆、信仰价值、政治制度、社会认同方面都不一样,但“台湾与中国”有共同责任和利益,就是追求和平稳定的关系、掌握繁荣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两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真义。
当然,我们承认政治主张必须基于以前的历史,但政治主张必须从历史中取得借鉴。蔡英文谈两岸,是从“台湾认同”谈起,她以“历史记忆、信仰价值、政治制度、与社会认同”四个面向说明两岸不同之处。两岸当然有所不同,这的确是历史事实。但就是因为两岸不同,才必须求同。而这种“同”必须是在两岸同属 “一个中国”的基础上的,可惜的是蔡英文在论述中,并没有透露任何一丝这类的想法。
蔡英文的“台湾认同”,还隐晦曲折地批评国民党没有“台湾认同”。当然,在今天的台湾,谈及“中国认同”是困难的,因为 “中国”这个称号,已经被逐渐强大起来的大陆彻底的占据了,以至于在台湾岛内,所有文化、现象、所产生的事物,甚至是政治进步的历程,都被解释成是“台湾”独有的,是“台湾主体性”的表现。但不论怎样,贴着“台湾”标签的这一切,其精髓却是“中国”的。
在蔡英文这个并不丰满的论述中,通篇仍然是以“台湾”、“中国”,这两个相互对立的镜像描述着两岸的彼此。从蔡英文的用语上看,“台湾”似乎与“中国”是两个国家,感觉更像是“一中一台”。而其所主张的“从台湾认同出发,以台湾价值为核心”,“追求和平稳定的关系,掌握繁荣发展的契机”等语言,听起来确实辞藻华美,但这与当年陈水扁提出“四不一没有”或“两岸统合”有何不同吗?
两岸政策攸关着台湾的未来,更影响着海峡两岸的和平与稳定。台湾所有有志于“总统”大位的“朝野领袖”都责无旁贷,他们必须提出实质性的具有长远战略高度的、期许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的政策主张。蔡英文本身当过台湾当局“陆委会主委”,也曾执掌过“行政院副院长”,应有其它人没有的更重的责任感与敏锐的眼光,提出具有实践性的两岸主张,这样不但有利于其“大选”,更有利于政党未来的政治走向。但非常遗憾,蔡英文却完全没有碰触如何处理“九二共识”,更没有就经济上的ECFA,提出宏观的景愿。
另外,蔡英文还批评国民党走的是“和而要统”、“和而必统”路线。认为马英九政府执政三年,不论在经济、政治、外交施政,都是以中国认同、中国价值为核心。既然马英九的“和”是为统,且“和”必统,那么是否暗藏着蔡英文自己的“和”为独呢?那么这个“和”也当然不是以“中国认同、中国价值”为核心了。
强调“台湾认同、台湾价值”并没有什么错,但蔡英文错就错在这个“台湾认同、台湾价值” 没有放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这种避开“九二共识”政治理论,恐怕难于维持两岸政策稳定性,更不能拓展两岸未来的共同价值。这种“不同”与“求同”看似新鲜,却看不到新意,充其量只是未来的民进党内初选或甚至岛内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的一个“空头支票”。
蔡英文的两岸论述,通篇回避争议性的议题,表面上看假话搁置歧异,这实际上显示民进党内部,就两岸关系难于达成共识,故以其个人能力,难于形成处理这种歧异的实力。而民进党至今依然不承认“九二共识”,甚至污名其不存在。现在民进党在野,张口闭口说与大陆“不同”很容易。但其若能再执政,强调这种“不同”能够让两岸关系稳定吗?
虽然民进党内部有人(苏贞昌)说“主席讲得好”,但善于直言的吕秀莲却言“太深奥我不懂”。可见其观点在民进党内部也未必全面喝彩。
部分人一直以来对蔡英文寄以厚望,但蔡英文这种流于文字堆砌,缺乏担当与胆识的保守论述,即使有个“和”字掩饰着,也难于开出惊艳花朵,又哪敢再寄于其提出更切合实际的两岸政策呢?没有“九二共识”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吗?唉!!!(李 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