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吴建省:用中华传统智慧推进两岸和平发展

2011-01-28 09:43: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菲律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吴建省今日在香港中评社发文指出,在两岸和平发展与中国和平统一进程中,提升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再创中华文化的高峰,给人类以启迪,造福于世界。吴建省更表示,“我相信,两岸中华儿女终究会用中华传统智慧去面对,使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全文摘编如下: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它不但融合了本土各学派的精神成果,而且包容了中国各民族、各区域文化的有益成分,在中华民族近代发展过程中也受一部分外来文化。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是解决世界纷争的灵丹。当今,两岸关系呈现出六十多年来未曾有过的良好发展势头。但,目前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难解决。着眼于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只要两岸人民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寻找智慧,中国和平统一是毫无疑义的。中华文化里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本文拟从中举出五点略以探讨。 

  一、发扬“重和谐,求同存异”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思维理念。本世纪二十年代罗素曾经说过,中国哲学强调和谐,西方哲学强调斗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可以追溯上古舜时代。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这里,和谐不仅是乐律的本质,而且应当是自觉追求的境界。对和谐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将“和”作为哲学上的概念,最早是由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提出的。先秦诸子中,对“和”观念多有论述。“和”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境界。

  

  “‘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核心与总体目标。”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内涵之一。发展两岸关系特别强调将“和平发展”作为“主题”。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60年两岸关系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结果。通过和平发展而不是通过战争来解决两岸之间的纷争与分歧,这是用以“和”为特点的中华传统辩证思维来处理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两岸关系。  
 
  《胡六点》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胡锦涛总书记说:“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

  

  “2005年2月24日,陈水扁于“扁宋会”中承诺在两岸关系上回归‘中华民国宪法’、‘宪改’中不涉及主权领土问题、针对‘台独’问题公开高喊‘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并表示逐步推动两岸直接‘三通’,明显表现出以放弃‘台独’换取大陆与其打交道的意向。而后,胡总书记发表‘胡四点’回应:‘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在此大形势下,面临生死存亡境地的国民党毅然抛却以往怕被扣‘红帽子’的担忧,提出访问大陆的要求。大陆在国民党并未改变‘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立场的情况下,正式邀请连战来访,双方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从此打开两岸关系一个全新的阶段。” 

  “胡四点”的这样阐述,突显出大陆的对台政策是“仇必和而解”的 辩证思维。2005年的胡连会,现实了国共两党的最高领袖六十年后再度握手。两岸人民以“度尽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来形容之。   

  民进党是个把“建立主权独立的台湾共和国”写入党纲的政党,一向把国民党称为“外来政权”,永无休止地炒作,更突显出它是个“仇必仇到底”,就是要破坏了两岸的统一体。 

  国务院国务委员戴秉国的《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说:“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涉及13亿中国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感情。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奉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决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并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主要针对少数‘台独’分裂势力。”这是重申了大陆自《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一以贯之的主张。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