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扁案定谳是台湾政治转型的一次补课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生任敬飞今日在华广网指出,陈水扁入狱是社会各界为重铸法治秩序而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虽然二十多年的政治乱象对于期待台湾社会安定有序、政治转型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台湾人民来说,成本显得有些高昂,但补上这一课,我们有理由期待台湾的明天会更好。
全文摘编如下:
从卸任即被侦办机要费案,到龙潭购地案、侵占“机密外交”款项等案件陆续爆发,再到被羁押后的新闻不断,陈水扁这位台湾地区前领导人一直是台湾政坛的话题人物。而陈水扁所涉案件将会面临怎样的判决,也一直是岛内外关注的焦点。
近日,陈水扁所涉案件再一次在即将迎来“五都”选举的台湾政坛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先是11月5日,台北地方法院宣布“二次金改”案一审判决,涉案的陈水扁、吴淑珍及陈水扁子女与相关企业负责人共21人全部无罪。不过几天,12日,龙潭购地弊案以及陈敏熏人事案经“最高法院”三审定谳。龙潭购地弊案中,陈水扁与吴淑珍分别被判11年徒刑,并科1.5亿元新台币罚金;陈敏熏人事案中,两人各被判刑8年,并科罚金500万元新台币,法官的此次判决意味着陈水扁夫妇的牢狱生活已经不可避免。
其实,不从案件本身而论,扁案所反映出的,是台湾政治转型所面临的困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加速的台湾政治转型,常常被“榜样”、“灯塔”以及“经验”等众多光环所笼罩。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台湾社会表面上依然乱象丛生,媒体上跳跃的一直是蓝绿媒体的政治攻防、是大街小巷的游行冲突、是立法部门的推搡挤压、是大佬天王们的贪腐丑闻、是精英人物的无礼粗口。曾被引以为自豪的“台湾经验”正在逐渐成为“反思”与“回首”的对象。
依笔者之见,台湾这么多年的社会混乱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法治秩序的缺乏。从解严开始,台湾社会在短时间内开放了“党禁”、“报禁”,进行“国会”改革、民进党合法化,众多政党迅速成立并参加选举,舆论也更加多元化,这些似乎都让台湾社会在一瞬间取得了“民主成就”。然而,没有了秩序的选举绝不等于于民主,缺少了法治的政党轮替也绝不等于自由,在选举中,政客为了选票可以行尽一切手段,在当权后,为了权力与利益也可以干尽一切坏事,而这些往往是以民意、“民主”的幌子进行的。
已故的萨缪尔·亨廷顿就曾警示人们变革中的社会需要稳定的秩序,否则,政治参与与政治的制度化都将出现无法预料的问题。应该说,亨廷顿的观点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地区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但可惜的是,智者的敏锐无法阻止利欲熏心的政客与疯狂参与的民众。在漫天飞舞的性爱光碟中,在街头巷尾的桃色传闻里,在对立民众的相互谩骂下,早已脆软不堪的法治秩序被破坏殆尽,剩下的是为了利益的不择手段。
有人称陈水扁当政的八年是台湾“失去的八年”,笔者认为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应该仅仅从经济低迷、族群撕裂、社会对峙、两岸关系恶化等角度而论,还有陈水扁当政的八年本来应该是岛内第一次政党轮替后为新的政治秩序建立可遵循的“惯例”,为以后的政治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的八年,换句话来说,应该是构建和巩固新的法治秩序的八年。但初尝权力滋味的政客们却将其当成了瓜分胜利果实的盛宴,在一次次尔虞我诈和贪赃枉法中,曾经的“台湾之子”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
然而,正如一句古话,“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台湾司法部门的判决,将陈水扁送入监牢,开创了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因贪污罪而被判入狱的先河。笔者绝对无意为陈水扁入狱而拍手叫好,而是对台湾社会敢于维护法纪、严惩犯罪而倍感钦佩,它告诉那些在阴暗的角落里为了各种利益而蠢蠢欲动的政客们,司法的尊严不得侵犯,这不也正是社会各界为重铸法治秩序而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吗?虽然二十多年的政治乱象对于期待台湾社会安定有序、政治转型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台湾人民来说,成本显得有些高昂,但补上这一课,我们有理由期待台湾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