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锡堂:两岸“书同文字”有助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两岸迈向“书同文字”有助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马英九日前出席“2010文艺雅集暨风华再现”联合特产时表示,传承中华文化是他必须达成的使命与责任;他在台北市市长任内,首度举办“汉字文化节”,热切推广、发扬汉字文化,乃是为传承中华文化,是一种基于文化本位的考虑。马英九也期盼,大陆采纳“识正书简”做法,希望两岸交流能促使更多人认识正体字。
众所周知,马英九在台北市市长任内,对于汉字文化议题也投入不少心力。而目前台湾“中华文化总会”,除了努力申办将汉字列入 “非物质性”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推展种种两岸汉字文化艺术活动外,也正在结合学术企业界的力量,尝试进行 “云端科技辞典”的编纂工程,相信这个工程的顺利实现,对于全球华人来说,都将是莫大的福音。
然而,海峡两岸的人民明明是同文同种,同祖先同历史,仅有一海之隔,如今却使用着两套文字系统。经过50年来各自发展的结果,对于两岸的青年学子而言,早已形同陌生的文字,实为憾事。书不同文,是目前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上的障碍,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深藏两岸同胞心中的隐痛。面对此种“书不同文”的窘境,不少专家学者常构思化解之道。
想要达到两岸 “书同文字”的目标,就现阶段情势来看,自非可一蹴而就的。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面对现实,认清问题的症结,舍异求同,加强沟通。大家必须敞开胸怀,站在为华夏文化奠基的历史高度来看问题,并伸出友谊的手。大陆方面不妨考虑推动“识正书简”措施,而台湾方面也应立即实施 “书正识简”措施,互相承认,接纳对方。这只要在两岸中小学教科书内,将课文中所出现被简化过的简、正体字集中附在书后,并逐字以括号注出其所对应的正、简体字便可奏效。唯有如此,方可望真正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交流宗旨。
此一目标,完全符合两岸人民乃至全世界所有华人的共同利益,只要两岸当局能为中华文化慧命着想,必可很快获得共识,达成“识正书简”与“书正识简”的短期目标并不困难。
尤有进者,“书同文字”的长期目标,是结合两岸书法家及文字学学者的力量,再共同编订一套手写体的“草体汉字”,可以利用传统汉字书法中的行、草书,并将大陆“简字体”也纳入,应可以为自民国初期以来汉字系统的“唯楷”窘境解套,其实也是络结两岸简、正体字争议的釜底抽薪办法。
中国历代对于汉字的运用,始终是在楷、草双轨并行的态势下发展。直到毛笔书写工具被西方硬笔及计算机打字等现代科技产品取代,原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尺牍体”无形中遭到了罢黜,作为尺牍主调的行草书体,也因此淡出了历史舞台。尤其症结出在清末以来的汉字系统把印刷体与手写体混合为一,只有写来费时的楷体系统,而缺乏可独立行用的简便草体系统。以致长期以来,两岸人民乃至所有华人,总不免为汉字书写繁杂而伤神。
如今,可以顺势化解两岸简、正体字争议之道,应思考让楷、草分体并行。印刷体宜采正体字,不妨力求庄重严谨,藉以通达传统之古;书写体则融合行、草书及简体字之精华,不妨力求精简迅捷,藉以开拓现代之新。唯有超越简、正体字二元对立的单线思考模式,才能够顺利化解两岸 “书不同文”的窘境,从而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之凝聚大有裨益。(作者潘锡堂,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