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起:两岸求同“化异”须消除认知盲点
最近平静的台海激起一些小水花,黄海与南海则激荡出大水花。后者对台湾虽有影响,但前者的余波更值得我们重视。
简单说,过去两年两岸关系的成就是因为双方能够“求同存异”,而这次在军事议题上的意外摩擦及针对“九二共识”的讨论,则是因为双方在刚刚完成“求同”最新也是最大的成就后立即突出“差异”,在人、事、时、地皆不宜的情况下碰触到彼此内部的敏感地带。
但是差异是否存在?答案是当然存在,谁也不能否认。只是相关人士可能忘了,从“存异”走到“化异”必须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完全民主化的台湾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及政治基础,绝不可能由少数人说了算。回顾这两年完成的直航、观光、金融等经济类协议,从来都不只是少数人的功劳,而是累积了长时间的沟通,形成大多数人的共识以后才诞生的。
那么“化异”的过程是否应该启动?笔者认为当然应该,而且也必须。消极地说,台湾不可能永远回避两岸在主权、国际空间、军事议题上的重大歧异。即以军事互信为例,美国政府在过去一年即已两次表态鼓励,积极地说,如黄海与南海的大水花所显示,这些非经济议题正在加速冲击台湾的周遭环境。面对它们、处理它们,反而可以让台湾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未来。而在两岸最新的经济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讨论这些难题,双方也必然可有较大的相互谅解空间。
不过,“化异”必须有一个时间过程,也必须透过大范围的、公开或半公开的交流进行.台湾各个政治力量也都应该尽量务实参与。等成熟到一定程度再透过谈判及既定的民主程序完成最后结论。如果成功,这将会是台湾民主经验的最高境界,必将在世界史上大放异彩。
但是,这次台海小水花提醒我们,如要“化异”顺利进行,两岸内部深层的若干认知盲点必须尽快消除。
大陆对台湾的主要盲点有:在理性上以为多年冰冻可以尽快化解,或认为“让利”已足以争取台湾民心,或觉得在台湾只需抓住少数人就可以谈成任何争议性高的政治议题;在感性上,大陆还必须从内心深处体会台湾人民对自己独特存在的尊严,对自己创造经济奇迹及政治民主的骄傲,以及对自身恶劣环境的无奈及恐惧。
台湾对大陆的盲点有:在理性上不承认中国大陆已经崛起为大国的事实,或者虽承认却不够理解它对东亚情势造成的冲击,或者只关切自己内部的需要而故意“宁硬勿软“,却忽视大陆内部同样极其复杂的决策环境与巨大的各种挑战;在感性上,台湾也要体会大陆与台湾一样都有相当微妙的心理:昂首世界的尊严、30年改革开放成就的骄傲以及对内部问题可能失控的恐惧。
两岸关系此刻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具有更大挑战的阶段。如为两岸继续和平发展着想,双方应该继续“求同存异”,先交流后谈判,同时试着抛弃一些旧思维、老习惯,改用同情的理解来看对方,用更大的耐心、智慧及务实的态度为将来“求同化异” 做准备。(作者: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国安会”前秘书长苏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