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严安林:“海宝”是两岸中国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2010-07-21 13:23:00
来源:
字号

  两岸中国人共同智慧的结晶——上海世博会中的台湾元素系列分析之六

    5月1日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幕与开园以来已经有70多天,参观人数即将接近3000万人次。如果要问
这曾经到过世博园的近3000万人甚至尽管还没有到过世博园但关心世博会的人们:世博会中的什么图像或者标志是他(她)印象最深刻的?相信大部分的人们会说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那是最为深入人心的!

    一、吉祥物“海宝”的寓意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形状是这吉祥物双手举起来像汉字的“大”,整个形态则是汉字的“人”字,颜色是蓝色,寓意为“四海之宝”,兼有上海文化核心的“海纳百川”之意。这个以“人”为核心的创意,非常契合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海宝”的设计重点从五个方面体现了“人”的追求:一是体现了“人”对经济繁荣、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赞颂,二是体现了“人”对城市科技创新、对未来发展的无限的期待,三是体现了“人”对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理想,四是体现了“人”对城市社区重新塑造的心愿,五是体现了“人”心中的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愿景。“海宝”的两只大眼睛,何等神奇!何等亮丽!它是人们对五彩缤纷生活的向往,是对五光十色的生命的祝福,更是2000万“阿拉上海人”对五湖四海、五大洲宾朋的热情邀约。

    二、“海宝之父”巫永坚

    “海宝”的原始创意来自于台湾的设计师巫永坚先生。

    巫永坚是一个到上海来创业的台湾人。他以一个台湾人特有的视野,用近3年的时间构思与创作了《上海印象》系列油画,记录了这位台湾艺术师眼中的“沪上新26景”。在这位艺术师笔下的系列油画中,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全景式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无论是高入云端的摩天大楼或者是世界上第一快速的磁浮列车,都在其笔下栩栩如生。四百年前,巫永坚的祖先由大陆渡海到达台湾彰化谋生,四百年后,巫永坚回到其祖先生活的大陆谋发展。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但仅仅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这其实是历史的必然。1993年巫永坚第一次来大陆后,在2003年开始落脚上海发展,因为他相信“要创大品牌,必然要选大市场”,上海正是他心目中的大市场。据新华社记者许晓青采访巫永坚得知,早在2007年4月的一个周末,巫永坚在上海徐家汇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喝咖啡时突然一个灵感划过其脑海:用汉字的“大”来演绎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未几,巫永坚便在咖啡馆的收银票上勾勒了卡通“大宝”的形象。

    三、“海宝”是两岸中国人的智慧的产物、合作的结晶

    巫永坚及其团队的原始设想的“大宝”,寓意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世界无限大,上海全拥有”。“大宝”的头部、双臂与双腿,被分别设计成黄、橙、红、绿、蓝五种不同的色彩,宛如一朵美丽的“五色花”。巫永坚设计的使用汉字图案充当吉祥物的创意在近26000件的应征作品的海选中,经过层层的选拔脱颖而出。当然,世博会吉祥物最终的图案的定型则是经过上海著名的广告设计师邵隆图及其团队的反复修改与完善,最后变成了“人”,取名“海宝”,甚至是“人”字蓝色卡通造型,这使吉祥物的寓意更加贴近了世博会的主题。因此,从“大宝”成功变身为“海宝”,“海宝”吉祥物的诞生毫无疑问是海峡两岸设计师的联手创作的杰作。而让巫永坚最为满意的是,“用汉字表达上海世博会意境”的这一原始创意,最终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由“大”到“人”的变化无疑使吉祥物的内涵实现了升华。

    人们喜欢“海宝”,看到“海宝”也等于就看到了上海世博会。我个人看到“海宝”,则是看到了两岸中国人的共同的智慧,两岸合作的结晶!(作者严安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

本文来源:华广网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