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李鹏:建构两岸人民之间的“生活共同体”

2010-06-02 08:21:00
来源:
字号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李鹏指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下,除了民族、历史、血缘、文化等方面强调两岸同胞已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去建构两岸人民之间的“生活共同体”。

  香港中评社2日刊文表示,“2010海峡两岸与台港关系学术研讨会”昨天在香港举行,李鹏在会上发表题为“从两岸‘命运共同体’到‘生活共同体’理论意涵与建构路径”的演讲。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曾经感性地描述“共同体”的概念,认为“共同体”是一种感觉,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它就像是一个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李鹏在演讲中引用鲍曼的概念,指出两岸之间“家的感觉”不仅需要民族、历史、血缘等情感因素来维系,更需要透过两岸同胞实实在在的生活来用心经营,使“两岸一家”的感觉更为温馨、和谐和幸福。

  相对大陆对台政策的表述中经常提及的“命运共同体”概念,“生活共同体”更凸显感性召唤的一面、更多地着眼于两岸同胞最实实在在的需求。

  李鹏指出,建构“生活共同体”的一个主要思路是:不以两岸的政治对立影响两岸民众对共同幸福生活的追求,通过实现两岸民众交往的便利化和生活的一体化,在两岸的最终统一尚未完成之前,让民众切实感受到现在两岸就是一家人。

  “两岸应该实现‘政治归政治、生活归生活’,不应该让高阶的政治议题,影响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他说,如果抛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我们就会发现,两岸之间构建生活共同体的情感动机非常牢固,中国是一个注重人情、在乎面子的社会,最有可能形成“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和“亲密无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他说,两岸“生活共同体”既可以当做两岸从“命运共同体”到“制度化共同体”过渡的一个阶段,也可以作为两岸“制度性共同体”建立后的发展方向。这个构想近期不仅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两岸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