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锡堂:两岸主动建构和平 台海不再是危机引爆点
潘锡堂(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
马英九日前与台军退役将领座谈时指出,两岸关系改善是他上任以来最大的改变,现在全世界看东亚两大危险点,一个是朝鲜半岛,目前看来仍是危机四伏;另一个则是台湾海峡,但现在已没有人会认为,台湾海峡会是一个危险的引爆点。马英九强调,台湾希望看到和平,两岸应有足够的智慧,在历史时刻努力朝台海和平繁荣持续迈进。
综括马英九的“两岸和平”主张,是要逐步与大陆透过协商签署和平协议,并以“和平建构”来确保台湾的安全。事实上,“和平建构”一直是人类追求永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过去的研究总是被赋予对于暴力、冲突与战争等概念进行思考,如冷战时期,一般都认为和平的最佳保障,就是透过军事力量来防止冲突的发生。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为了追求和平,对于冲突的两方,联合国还是认定派遣维和部队隔离冲突,才是维持和平的最佳方法之一。
又如两岸问题,过去为了维持和平,也是植基于传统的“和平建构”方式进行思考,以建军备战方式预防武力对抗,便成为两岸维持和平的重要指标,像这种“冲突预防”的方法,长久以来使得两岸关系一直处在紧张的状态之中。
马英九主政以来,顺应两岸发展的大趋势,和大陆方面一道,以对话代替对抗,期望透过不断的协商与谈判,让两岸的经贸与人民的往来更为顺畅,也让两岸在和解中获取更多的和平。事实摆在眼前,即使长久隔阂,但是两岸之间仍有许多共同的利益存在,在双方透过协商谈判之后,逐渐找出一些共同的利益,并加以推动,把没有共识的部分暂时搁置在一旁。两岸双方都采取这种务实态度,才是成就过去两年来两岸关系改善的主因。
因此,也可以说,马英九对于两岸 “和平建构”的方法,是摒弃过去历任台湾当局以武力进行冲突预防的旧思维,改采协商与谈判的方式找出共同的利益,并以共同的利益维系两岸的和平共荣,所以这种“和平建构”方式,也可称之为一种“和平治理”的方法。
所谓“治理”,主要是“透过协商谈判,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而“和平治理”,就是“不须依靠武力作为冲突的预防,而是冲突双方透过协商谈判获取共同利益,以实现和平的方法”。当然,“和平治理”除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之外,也有许多配套措施,才能真正落实两岸和平,亦即两岸不仅在台海领域停止武力对抗,同时也在国际社会放弃“外交对抗”,这样才能真正由内而外实现两岸和平的愿景。
正因如此,这两年来,由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台湾海峡已不再是东亚冲突的引爆点,且普获世界的欢迎与肯定。尤有甚者,若对照朝鲜半岛局势的动荡不安,颇感欣慰的是,全球对台湾的感觉不再是麻烦制造者,而两岸关系也摆脱了陈水扁主政8年来的紧张对立,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但是,两岸双方务必要相当警惕,竭力预防危机重现。因朝鲜半岛在若干年前曾经出现由交流对话迈向和平统一的曙光,现在局势恶化急转直下,实令人感慨不已。
总之,没有战争,不代表就有和平,唯有主动建构和平、营造和平,才是两岸和平发展的硬道理。因此,我们期待两岸要抓紧当前和解的难得机遇,尽速透过对话与协商,来为双方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及签署和平协议,创造有利的条件及良好的环境。(本文作者:海峡导报特约撰述人潘锡堂,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