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邓允光:王清峰“斗士”缘何变成“烈士”

2010-03-17 14:11:00
来源:
字号

  邓允光今日在华广网刊文分析王清峰请辞风波,他表示,王清峰坚持理想而不随波逐流,令人佩服。但是,为了理想而不顾现实,只会欲速则不达,也注定了王清峰从“斗士”变成“烈士”的“悲剧”。

  

  全文摘要如下:

 

  日前台“法务部长”王清峰拒绝执行死刑的宣示在岛内引发“废死”(即废除死刑)争议,一石掀起千层浪,让原本就处于多事之秋的马英九当局雪上加霜。迫于各方压力,王清峰闪电辞职并迅速获准。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或在实质上废除死刑,“废死”似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但是,死刑存废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关于死刑存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争论了200多年。自从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Cesare Bonesana Beccaria)提出“废死”以来,人们从尊重生命和天赋人权的角度,对“废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论证。但是,死刑能通过对犯罪的道义报应满足人们集体意识中的正义情感,因此至今公众对死刑存废问题仍然各说各话、莫衷一是。

  就台湾而言,在“杀人偿命”的传统观念下,死刑存废问题更是极具争议性,多数民众对“废死”持反对态度。台“法务部”公布的1993年至2008年多笔民调显示,近15年来始终有近80%的台湾民众反对废除死刑。台湾《联合报》3月10日所做的民调亦显示,有74%的民众反对废除死刑,同样有74%的民众反对暂缓执行死刑(注:目前台湾共有44名死囚等待枪决)。显然,王清峰拒绝执行死刑的作法与当前岛内主流民意相左。

  “废死”是世界潮流,近十年来历届台湾当局均在持续往这一方向迈进。但是,由于缺乏社会共识,“废死”至今在岛内仍只是一项政策目标,而非既定政策。基于人权理念及佛教倾向,王清峰以个人理想结合世界潮流,若能提出适当的“废死”方案供社会讨论,本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法务部长”,王清峰公然拒绝依法执行死刑,不仅违法怠职,而且直接抹杀了社会理性辩论死刑存废的空间。这种将个人信仰凌驾于法治之上的作法,于情不合,于法不通,自然会引发各方不满和反弹。

 

  身为“人权斗士”,“废死”一向是王清峰的理想。王清峰坚持理想而不随波逐流,令人佩服。但是,为了理想而不顾现实,只会欲速则不达。执着固执、永不妥协的个性,似乎早已注定了王清峰从“斗士”变成“烈士”的“悲剧”。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王清峰黯然下台的那一刻,不禁让笔者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那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也许,这就是岛内民主政治的无奈与悲哀。(邓允光,厦门市台湾学会理事)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