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赵念渝:隔海观选三议

2009-12-01 15:18:00
来源:
字号

  赵念渝今日在华广网刊文,题为:隔海观选三议。全文摘录如下:

  台湾县市长选举进入了倒计时。虽不能亲历其境,但隔海遥望,选战犹历历在目,三点感受,愿与诸位分享。

  首先,民进党凶多吉少,蔡主席徒唤奈何

  对此次县市长选举,应该说蔡英文还算是比较明白,尽管头脑也在发热。本来,作为一个有经验以及有一定程度民意支持的政党,民进党应该有非常好的机会以“成熟的反对党”的身份参与这次选举,并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可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自蔡英文出任民进党主席以来,她一不能真正主政民进党的党务,二对台湾的发展提不出任何实质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三在陈水扁家族的贪腐问题上优柔寡断,无法切割,于是,蔡英文渐渐地蜕变为民进党的“荣誉主席”,只能放任民粹式的“台独”势力继续把持着整个民进党的意识形态和实践风格,用“社会运动年”来取代正派的政党斗争,结果是不断激化台湾社会的矛盾,加剧台湾的分裂和对立,最后是孤立了自己,也使民进党同台湾民众渐行渐远。纵观此次选举,一是没有主题,二是没有章法,三是没有核心,虽然广告一做再做,玻璃窗擦了再擦,杂草除了再除,甚至鞠躬频频,既代表诚意募款,也隐含那迟迟说不出口的道歉,但如今看来,似乎已经有点晚了。而吕秀莲在云林辅选时偏偏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非要说“三合一”选举选民手中的1张选票有5层意义:眼下的“三合一”选举、明年“5都”市长的选举、2012年民进党重掌政权、护台湾、还要加上个“救陈水扁”。而民进党的另一位大佬谢长廷在屏东县助选时则预言“民进党有7席的希望”,根据何在,谢长廷又语焉不详。相比之下,倒还是蔡英文本人比较谨慎,提出“坐三、争四、望五”,不过能否实现,看来也难。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分析得比较中肯:民进党拿不出更实在、更扎实的本事,对两岸关系、对台湾发展,民进党没有想法、没有核心价值、没有论述,在形同“纸老虎政党”的情况下,谁需要担心民进党的杀伤力呢?一个无法让人打从心底尊敬的政党,永远不值得畏惧。

  其次,国民党吉多凶少,马主席如履薄冰

  李登辉骂马英九是“政治白痴”,吕秀莲骂马英九是“外交白痴”,还有人说马英九头顶上的政治光环已经消失,总之,一句话,看衰马英九,担心国民党这次“中考”不合格。不过,在笔者看来,马英九是国民党多年来难得一见的政治人物,国民党8年在野,两次败选,痛定思痛,才醒悟到与其出台一个强势人物,还不如出台一个清廉自律的政党领袖。在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中,马英九不负众望,一举夺回大位。一年半来,马英九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解,关注民生问题的改善,在一系列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出他的政治智慧,比如执政团队的人员组合,2008年年底的消费券发放,今年8月的水灾应对,积极支持两岸和解的各种举措,实现两岸“三通”,开放陆客赴台,支持“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此外,在宣布美国牛肉进口台湾的时间节点的选择等等问题上,都展示了他光明磊落的政治品质和智慧。11月21日,在国民党115周年党庆晚会上,马英九更是坦言,国民党是一个知耻、知弊、认错、改错的政党,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参加县市长选举,才能真正赢得选举、赢得民心,一起努力打漂亮选战,赢得民心,已经建立百年的老政党,进一步改革团结。台湾舆论也指出,尽管民进党“一再捣乱”,但马英九当局终究还是一步步做着该做的事情,包括两岸签署金融MOU,以及即将洽谈的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很清楚,马当局已走出自己的节奏,走出自己的风格,渐渐表现出执政的能力和效率,不必讳言,国民党目前确实面临严峻的“中考”,但笔者的认识是,虽不至满分,但70-80分应该不成问题。

  最后,谁抓住两岸关系,谁就抓住了台湾

  台湾的选举很热闹,也很有看点,应该说是展示了台湾的民主,尽管这一民主还有待持续的发展和完善。不过,台湾的选举同样使笔者想起了蒋经国先生当年的一句话:谁抓住两岸关系,谁就抓住了台湾。马英九不愧是在蒋经国先生身边成长起来的聪明人,他深知两岸关系好坏是台湾政局稳定发展的根本,两岸关系的和解是台湾社会发展的保障,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也是国民党在台湾持续执政的基本保证,因此,一年半来,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恢复两会协商,推动“三通”,废弃陈水扁的“烽火外交”,提议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主张“和平协议”,甚至不排除未来可能的“胡马会”,从而消除了两岸战争的阴影,赢得了大陆数以百计的惠台政策,不失时机地抓住大陆释放出来的种种善意,使台湾经济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大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又何尝不是台湾社会民主发展和国民党“中考”合格的基本保障呢?毕竟,两岸民众期望和平与发展,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中国人之间还有什么不好说呢?(赵念渝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台湾研究会理事)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本文不代表中国台湾网立场)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