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批判背后是经过算计的政治理性
香港中评社今天发表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署名文章,摘录如下:
如果就像以政客与媒体为主的评论家们所期盼,在灾难来之前就应该有精良训练救灾部队,且有万全装备,并在灾难发生后能立刻能掌握情报、统一事权、投入救援,甚至还能做到能上下口径一致,“外交部”也没有发出拒绝外援的公文,那么,因为“八八水灾”而死亡或失踪的人数可以减少多少呢?因为"八八水灾"而受伤的人数又可以减少多少呢?
现在,大家习惯性地指责台当局无能迟缓,但是除了灾民理所当然感到不满之外,评论家起码应该估算一下,所谓救灾不及的代价是几条人命,才能让大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定,未来若遇事后救灾与事前治水之间要编预算,何者优先。然而,光是道听涂说地逮到当局无能,却已经足以令评论家们自我满足。
不过,马英九的“无能”似乎成了最便宜的标准答案,消费他的无能形象来建立自己的公共地位,已经成为名嘴与政客趋之若鹜的好生意,就好像他们曾经对马英九寄予厚望,对当局的救灾能力向来信任一样。甚至曾经备受批评的“九二一地震”救灾进程,在“八八水灾”发生后的一夕之间,变成了有些人口中救灾的模范。
批评当局救灾不力,在政治上是绝对的讨好而安全,名嘴与政客当然可以见灾落泪,可是难过心伤的事实不妨碍他们见猎心喜,夸大渲染的另一事实同时发生。甚至,用一个伤心的事实掩饰另一个窃喜的事实,恰恰是让自己得以讨好的情感条件。简言之,他们让马英九显得愈无能、愈自恋、愈顾此失彼,他们自己才能愈显得关心灾民!消费马英九是他们直接的动机,消费灾难则是间接的效果。
批判马英九无能,比救灾更重要。所以,在看起来激动的批判背后,是经过算计的政治理性;然而,在经过算计的政治理性背后,却还有落井下石的嗜血悸动。一旦马英九的无能形象成为众矢之的,数以亿计的治水预算与执行过程的丛生弊病,立刻从置人于死的罪魁祸首变得微不足道。其结果,长期治水不力之巨祸模模糊糊,当局之无能形象却铺天盖地。正好揭露他们另有图谋的,反而是他们总要摆出不满,却又兴奋过度的表现。
尽管评论家们一定会说,人命无价,但马英九当局不可随之起舞,必须把灾民与观众在等待中积累的愤慨与评论家借机消费马英九的暗自得意分开处理。马英九的形象问题,充其量是历史泡沫,正视泡沫所遮蔽的治水之弊才是关键所在。至于马英九成为代罪羔羊,既不可避免,唯有承担一途。
(本文不代表中国台湾网立场)